成長:比能力重要100倍的,是你的“槓桿”思維

成長:比能力重要100倍的,是你的“槓桿”思維
value101 2020-06-14 檢舉

 

這是智遠的第0100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很多人都知道借力,

但是部分人卻忽略了借力之前先要把“槓桿另一端的“點”做到極致。

提到槓桿原理,多數人並不陌生,你可能還會幻想著小時候上學的場景,老師告訴你的那句話:“給我一個點,我能撬動整個地球的故事”

只要“支點”找對了,這個地球就可以撬動起來,充分的說明,槓桿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的槓桿原理也比較多,比如“汽車上的方向盤”,你只要輕鬆轉動,就可以撬動幾百斤的車輪輕鬆轉起來。

再比如自己搬一塊石頭非常的重,你只需要找到一個槓桿,就可以輕鬆撬動它,這就是“槓桿的思維”的原理

槓桿的原理啟發在於“四兩撥千斤”,為什麼有的人拼命工作而收穫卻很少?

智遠認為除了努力是一方面外,其次就是沒有靈活運用好“槓桿原理” ,如果你能夠找到“槓桿”的話,那就很輕鬆的做到 “事半功倍” 的效果了。


成長:比能力重要100倍的,是你的“槓桿”思維

 

01.關於“槓桿”原理。

從金融學角度,如果用一句話解釋槓桿原理,智遠認為是:用極小的成本,去撬動極大的資源,從而做到收益最大化。

而“撬動槓桿”的訣竅在於,找到推動事情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而決定性因素,即是這個槓桿的“支點”。

成長:比能力重要100倍的,是你的“槓桿”思維

 

槓桿原理的起源:

這句話來自於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的名言。

據說在公元前,阿基米德就是利用槓桿原理,造成了巨大的投石機,打敗了強大的羅馬軍隊,避免了被滅國的悲劇。

他的著作《板的平衡》中,第一個提出了關於作用在“支點兩邊等距”的等重物體是處於平衡狀態的公理。

之後,他又致力於建立一條原理,即“在槓桿上的不同重物,僅當它們的重量與它們的懸掛點,到支點的長度成反比時,才能處於平衡狀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槓桿原理。

拉回到現代,這個原理被運用到方方面面的機械中,是簡單機械的基本原理,常見的比如“滑輪,輪軸”,都是利用這個模型。

槓桿原理表達為: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阿基米德所創立的槓桿原理和力學理論,也奠定了他在物理學發展過程中的先行者角色,作為一名自然哲學家,他才是力學這門學科的真正創始人。

槓桿原理也稱之為“槓桿平衡條件” ,要使槓桿達到平衡, 作用在槓桿上的兩個力(動力點,支點,阻力點)的大小跟它們的力臂成反比

當然,槓桿的支點不一定要在中間,達到這三點的系統,基本上就是槓桿:“支點”,受力點,施力點。

成長:比能力重要100倍的,是你的“槓桿”思維

 

槓桿思維的特徵:

如果你問我,槓桿思維如何表現出來,那麼智遠肯定回答你的是“借”

當然這個“借”,不僅僅表現在資金方面,它也可以表現在“力量上” ,本質的意義就是運用外力,找到 “支點” ,巧妙的撬動 “重點”。

槓桿=支點所帶來的自由度+不一樣的動作。

這個公式看上去可能難以理解,到底什麼是支點所帶來的自由度,和不一定的動作呢?

在我看來,支點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我們的“發力點” ,在哪個點上持續的注入定力。

比如拿寫作這件事情來說,因為寫作就是我的發力點。

以前我只會在微信公眾號寫寫筆記,自由度是更高,隨意什麼主題都可以 ,當然也可以轉載,但是我發現獲得的曝光率是很少的。

後來,我發現了很多的渠道,寫一篇文章可以分佈到多個平台,比如知乎,頭條等。

當自己在一個領域持續輸出有質量的文章後,慢慢的就會形成積累,曝光率,粉絲量和平台推薦量就會增加。

便會有越來越多的平台邀請我入駐,這就是一個自我成長和增加槓桿的過程。

再回到我剛說的公式中,寫作確實給了我們最大的自由度。

至少在時間,空間上都是自由的,但是在這個“自由度”裡面,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選擇,做出的動作也是不一樣。

成長:比能力重要100倍的,是你的“槓桿”思維

 

各大平台主播就是“槓桿思維”基本的案例。

一個主播如果想要擁有更多的粉絲,那麼就要持續輸出優質的內容,這個內容就好比是上面智遠所說的“重點”。

槓桿是固定的,就是“平台”,但是在時間,空間裡面,如果你不堅持做“內容專業,或者垂直維度,持續的加碼動作” ,它就會形成阻力,這個槓桿最終是撬不動它的。


成長:比能力重要100倍的,是你的“槓桿”思維

 

02.槓桿很多,“點”和“目標”很重要。

智遠認為,互聯網發展至今,這個社會上是不缺槓桿的,缺少的是如何利用槓桿去撬動 “某個技能”“價值放大” 的本事。

當然撬動某個價值,核心因素在於“價值這個點”和“最終想要達到的目標” ,如果這兩個方面沒有想清楚,就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

成長:比能力重要100倍的,是你的“槓桿”思維

 

比如人脈的本質:

如果我問你,人脈的本質是什麼?

那麼相信多數人都會認為是“價值交換” ,但是如果 “自己價值不夠高” ,認識再多的人脈反之也是沒有任何意義。

假設自己認知到了“人脈的核心是個人價值”,自己若將重要的精力都放在“個人價值的塑造上面”,通過時間的自由支配,不斷的在價值上面ALL-in,成長。

你會發現,自己的地位,職業,身價會隨著時間和知識的沉澱慢慢的上漲。

而上漲之後,自己只需要通過很多較大的平台,註冊社交賬號,參加行業的大會演講曝光,隨之一些資源就會傾向到自己的身邊。

李佳琪就是典型的案例,初期的他只是一名線下BA,通過門店支撐自己去銷售美妝商品。

後來發現了“直播”這個槓桿之後,圍繞自己的發展目標,他就將專業美妝知識不斷的通過線上分享,形成了粉絲沉澱。

慢慢的隨著量的積累,就達到了質的飛躍 ,做到行業TOP5之內。

然後各大明星也紛紛來到他的直播間帶貨,同時自己的人脈資源也得到了傾斜,上綜藝,做代言。

成長:比能力重要100倍的,是你的“槓桿”思維

 

為什麼是“點”和“目標”:

這裡的“點” 從個人方面可以是一個技能,比如“寫作”,“唱歌”。

從公司方面,也可以是一個“商業模式,變現方式” ,你必須要把“點”打磨的足夠強,它才能被靈活控制的“支配”。

相反,如果這個“點”做的打磨的不夠強,另一端“撬動點的目標”,不夠清晰, 利用槓桿效應,如果把“它”翹起,就會形成相反的作用。

比如“借助他人的力量” 這件事:

小張是在公司做APP運營活動策劃的,因為自己的工作比較忙,還有一份任務,確實抽不出時間了,想“借助同事的力量”,幫自己完成。

他找到M先生,M先生爽快的答應了,小張在把“整體邏輯” 以及如何 “有效的執行” 告訴到M先生,1個小時就把這件事解決掉了。

相反另一個案例場景,小張找到了H先生,同樣是爽快的答應了。

但是小張並沒有自己的目標場景和執行方式給到H先生,只是口頭描述了下事件。

但H先生按照自以為的方式去完成了,最後目標有所偏差,兩個人還形成了不愉快,最後得到的結果還繞了一大圈子。

公司角度,商業模式這個事情:

如果從基礎創業角度,自己的盈利模式,基礎模型沒有跑通,就去大量的擴張團隊,想利用團隊的力量去撬動業務的發展,就會帶來負面作用。

最後的結果會被“團隊不穩固”,“市場模式不通”,“決策導向有問題” 等,各種因素耽誤。

相反,如果在創業初期,能夠找到有效的商業模式壁壘,方面明確,找到可以盈利的模型, 那麼這個時候再去招募團隊,搭建組織文化,就會非常利於強大隊伍。

成長:比能力重要100倍的,是你的“槓桿”思維

 

假設在成長或者工作過程中,你想獲取別人的某個方面幫助,利用槓桿思維撬動它。

最簡單的方式,自己一定是在“前提”情況下對這個事情有所了解並能夠掌握基礎的信息。

而且有清晰的目標 ,如果沒有掌握基礎信息和目標,那麼即使求助他人,帶來的結果也會有所差異。


成長:比能力重要100倍的,是你的“槓桿”思維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