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比能力重要100倍的,是你的“槓桿”思維
03.“槓桿思維”的使用。
槓桿思維的運用場景很多,從生活和成長角度,智遠總結認為,你要想清楚四個方面問題,就可以巧用“槓桿”思維。
這四個問題分別是:
我想要達成什麼目標? 誰能幫我解決問題?誰有我想要的東西,我有什麼基礎設施? 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槓桿才能撬動它?
你要學會給能力加桿:
什麼是自己的能力圈? 巴菲特給出的概念為,一個投資人可以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和學習,真正建立起來的自己的能力範圍。
那麼什麼是能力呢? 就是能夠對某些公司,某些行業獲得超出幾乎所有人更深的理解,能夠對公司未來長期的表現,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如果你是一個打工者,你可以這樣理解它:
“我自己畢生所學”,“工作所會的技能”,“看待事物的眼光判斷”,三者的綜合即視為自己的“能力”。
什麼是能力加槓桿?
簡單來說就是“想辦法讓自己的能力”放大價值,做到最大化,這樣影響力才會最大化,帶來的利益也自動的擴大。
“能力”加“槓桿”,本質就成了“賦能”,找到一個支點,把“能力”撬動。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M先生畢業於“傳媒學院”,本科學的專業為播音主持,做的第一份工作是主持相關的。
但是經過發展他發現自己明顯不喜歡這個崗位,於是跳槽到了一家化妝品公司,做起了培訓。
他很容易就勝任了這份工作,加上有些可遷移的專業演講能力,讓他做培訓游刃有餘。
經過崗位經驗不斷的積累,他近幾年又不斷吸收到來自於同事給予的“ 化妝品行業的專業知識”,讓他從基礎崗位升到了“管理崗”。
他巧妙通過自己管理者的身份,加上公司平台給自己帶來的價值,認識到了“這個垂直行業” 的一些大咖。
一直和這些大咖保持互動,後又參加行業大會,開拓認知邊界,爭取上台分享名額,主動露面,而這一切就是“能力圈放大”的方法。
通過不斷的給自己“加桿”,圍繞階段性的目標,看清自己擁有的資源,運用資源去撬動著“個人發展”一步一步上升。
不管個人還是公司,專注自身擅長的領域,並把它做到最好,形成強大的優勢,保持穩定的價值輸出是明智之舉。
要學會時常審視自己的能力圈,檢查輸出的價值是否過時 ,並不斷的優化和改進,對外合作互補,形成穩定的認知迭代非常重要。
如果讓自己擁有更多的客戶?
這樣一來,按照上面的能力圈模型,我如果是一名銷售崗,在工作中,我該找到更多自己的客戶呢?
顯然就非常容易了,那麼第一步就是“找到種子用戶”。
有了種子用戶之後,我要做好服務,維護好這些老用戶,其次能夠想著這些老用戶能幫自己轉發朋友圈或者宣傳。
其次就是能夠獲得大量的客戶反饋,這就是“槓桿”的不斷撬動。
所以從小舍小的層面來說,一些電商平台剛開始做的時候,都會做一些工具,比如促銷,打折,本質表面看上去不賺錢,但至少賺取了源源不斷的客戶資源。
通過各種的形式,篩選出來重要的一些用戶,給足了利益點,那麼這些用戶就成為了啟動用戶,他們就能帶來更多的資源和口碑了。
這個世界上,任何的產品,都有他的市場需求,都有他的客戶。
你只要前期提供了免費的產品,或者針對於部分群體痛點的解決方案 ,並把他們維護好,你的客戶對於後期自己推薦的產品或者某些東西,接受就非常的容易了。
這本質就是一種“加槓”行為,不斷的圈層 ,不斷的在一層一層的籌碼上面製定可行的目標,然後去撬動它。
而撬動它發展,商業模型運轉的手段除了市場策略以外,就是“團隊”的力量。
團隊的力量也是一種“加槓桿”,老闆為了實現“賺更多錢,更多的市場份額”,利用招聘的形式,找到合適的人才,讓所有人付出腦力和執行力去推動自己想達到的目標。
普通人都會經歷的幾個“槓桿”:
1.學歷
自己畢業的學校,拿到的文憑就是一個槓桿,通過這個槓桿支點你完全可以找到一份自己想要的工作。
而這個工作在尋找的時候,你完全可以運用上自己所學的專業,你可以將專業上的資源傾斜到你身上。
當然這個籌碼運用,多數人在工作3-5年才認知到。
2.工作
你大概聽到最多的就是選工作首先要看的是發展前景,其實找工作就是找平台,你去了那裡,不僅僅是為了付出“時間”,“精力”去換金錢。
但是多數人確實是這樣,你應該在“工作上”做好本職後,去快速的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並且去ALL-in它,通過它來找到自己職業規劃發展。
有了職業發展規劃,你要不斷的想法設法放大自己的“能力圈”,讓影響力更大,更多人看到你,這樣你的壁壘也就更高。
3.理財投資
現在的多數90後基本是不存錢的,更別說理財方面的規劃了,如果你能藉助槓桿思維,其實你可以將個人儲備的現金資產作為支點。
通過這個支點,你可以撬動更多的資產,比如在“業餘時間外”,看看股票,基金等,也是不錯的選擇。
通過閒錢,你可以投資大腦,讓他學習成長,也是一種“加槓”,只是在通過金錢撬動思維,讓思維看的更高,認知更深。
4.人脈
人脈定律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一定不要害怕麻煩別人。
如果你認識比自己厲害的人,一定要想法和他拉近關係,而且要從他們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比如方法論,專業知識,他們看到的高度”等。
主動請教,搞定一些核心的人脈,其實他們能幫助我們撬動更多的資源和機會。
正如我上面所說,撬動人脈的槓桿很容易。
就是找到了自己本質“核心價值”,然後不斷的投資價值 ,達到了一定的峰值,很多的人脈也就是隨之而來了。
04.“槓桿思維”可以讓自己更幸福。
儘管你可能現在還在不斷的向優秀的人在學習,甚至於還在藉鑑他們的成功經驗,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問題?
為什麼我知道槓桿卻不會應用?為什麼我巧用“槓桿”還是沒有很大的進步,或者讓自己更幸福,甚至更繁瑣了?再或者沒有達到想要的高度呢?
智遠總結認為,你可能沒有讓槓桿思維形成一個PDCA循環的模型,而只是“遇到問題”就加槓,間歇性的做槓桿,沒有長期的路徑。
槓桿行動手冊:
核心優勢——確定目標——聚焦目標(精簡)——基礎行動——優化結構——授權(外包)——成功與幸福——“加槓”——繼續循環——核心優勢。
這一套流程是一個像是一個標準的SOP:
你首先要想到的核心優勢 ,不管做任何事情,自己一定要有籌碼在手,這個籌碼就是 “優勢” ,他可以是特長,籌碼就好比地基,有了這個你才能賺錢,或者在上面建造房子。
比如,找第一份工作,你的籌碼就是“學歷”。
有了籌碼,自己要弄清楚想要的目標是什麼?不必苦苦追求所有的機會,只需要確認好自己的主線導向,這個目標可以是短期,也可以是人生規劃。
而且要圍繞,利用好自己原有的籌碼,優勢,特長等,這些都能夠使你脫穎而出,有機會成為佼佼者最好的東西了。
其次你要精簡的聚焦目標,有所為,有所不為 。在一些小範圍的事情上追求,並把他做精,培養一種核心技能,不必事事都要有好的表現。
就好比工作,不要事事都想著“插手別人”,事事都想學,其實你能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耕好,就已經很厲害了。
要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花在提升大目標的事情上,花在能夠發揮自己潛能的事情上,花在打基地,有創造力的事情上,更能帶來快樂。
尋找最優解,然後PDCA:
付出基礎行動,優化結構便是自己為了目標行動,實操以後,看看有無可以調整的地方,找到最優解決方程。
適當的懂得授權外包,要知道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值得自己付出精力。
除了核心技能自己做以外,其他事情你可以授權別人,或者找別人幫忙,甚至於可以“外包”,只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忙碌的人常常犯的一個錯誤便是“事必躬親”,自己親自處理。
對別人不放心,並且把“不緊急的事情變得更緊急,從而證明工作的價值” ,其實都是低勤奮的表現,沒有太大意義。
成功與幸福的本質就是“學會拒絕,清除雜念,排除乾擾” ,無意義和使自己不快樂的事情少做,就有助於自己提升自我的價值。
圍繞目標,抓住少數的關鍵行動,就可以給自己帶來更大的成就。
少即是多,等一個“目標”完成,去撬動下個目標的時候,把現在擁有的“核心優勢”當做第一性原理,再進行循環。
不斷的加註,這就是簡單容易理解的“槓桿”思維。
簡單來說,在當下這個時代,只要你足夠勤奮,擁有目標,無論什麼場景下,你都可以巧妙的利用“加槓”的方式,更高效的獲取自己想要的。
核心觀點:
槓桿思維不僅僅是“單槓”,不斷的找到基石,你可以讓它進行PDCA循環。
利用槓桿思維,從認知自我開始,撬開你想要的未來,如何去加持槓桿,放大能力圈,是我們成長必備的思維模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