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正在承受原生家庭帶來的痛苦,那麼快來看看該怎樣解決它
原生家庭這個問題,每時每刻都出現在我們生活當中。
代際衝突、留守兒童、校園霸凌、熊孩子、巨嬰、單身潮、相親、反社會行為……許多令人驚爆眼球的新聞事件發生後,人們總能討論到原生家庭的問題。到底什麼是原生家庭?為什麼原生家庭會對人產生傷害?我們又該怎樣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
01.原生家庭的傷害幾乎人人都有
網絡上曾經發起過一個關於原生家庭的討論,很多人都談起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小時候我爸媽就經常不在家,也沒有人管我,所以我現在忍受不了別人太粘我,我需要自己的時間。”
“我倒希望我爸媽不在家,在家我就是和他們吵架。那天我跟我男朋友吵架,居然脫口而出了我媽說過的話,太可怕了。”
“我覺得我繼承了父母的缺點於一身。”
眾所周知,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力是最關鍵的,家庭不僅創造了孩子的世界,還告訴孩子這個世界應該怎樣被詮釋。所以當有人第一次聽到原生家庭這個詞時,會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之所以成為今天的樣子,都是可以追根溯源的。
“原生家庭”是一個舶來品概念,源於美國家庭治療師薩提亞。她認為,一個人和他出生、成長的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這本來是一個中性詞,但我們聽到和原生家庭聯繫最多的一個詞卻是“負面影響”——婚姻不幸,就是因為父母離婚造成了不良影響:缺乏安全感,就是因為媽媽脾氣不好;總是失業,就是因為父親沒什麼上進心;人際關係惡劣,就是因為童年時得到的關愛太少……
越來越多的人覺得,自己現在的種種問題,都和童年以及成長中的一系列負面經歷相關,於是,人們紛紛吐槽原生家庭,想要逃離,甚至上升到了言必稱“父母皆禍害”的程度。
02.心理攻擊的代際傳遞
2017年初,《中國青年》刊登過一篇文章,題目叫作《你是一個大人了,不要把自己困在原生家庭裡》,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作者寫道:“父母也只是普通人。沒有完美的家,家會給我們溫暖和力量,也會給我們創傷和禁錮。”
很多人讀了這篇文章後表示,我理解父母,但他們給我造成的傷害卻不會癒合。
想一想,有多少人是聽著這樣的話長大的:“媽媽不要你這種不聽話的孩子,現在馬上給我滾出去!”“養你這樣的孩子,我真是倒了八輩子的黴! ”“笨死了,沒人比你更笨了!”父母動怒的時候,往往口無遮攔。面對自己的孩子,恨鐵不成鋼,所以多難聽的話都能說出來。這就是父母對孩子進行心理攻擊的主要表現。
不幸的是,這些心理攻擊具有顯著的代際傳遞效應。心理學家王雪巖的《誰不是帶著傷長大》這本書裡,作者有這樣一個觀點:受到虐待的孩子為什麼會認同他們的父母?原因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前幾年主要與父母相處,所以會不可避免地內化父母,將父母的特質吸收成為自己的特質。這個內化的過程不僅僅是父母的形象,還有父母與自己的關係,父母之間的關係,等等。
正因如此,當一個人在童年時代經歷過父母心理攻擊,那麼他就很可能對自己的孩子實施同樣的心理攻擊。原因就在於,他認為父母的這種心理攻擊非常有效,所以在自己教養孩子時,也會下意識地使用相同的方式。
於是,你本來想逃離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卻最終變成了你討厭的樣子,把同樣的傷害原原本本地傳遞給了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