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最壞的脾氣,留給最親的人——這才是家庭幸福的真相
越是得不到滿足,越是想要控制,一個人有多憤怒,就有多需要別人。
憤怒和不滿不過是在表明:我受傷了,你看不見我的需要。
而這帶給庾澄慶很大壓力,最終兩個人的婚姻走向終結。
可是,親密關係中,為什麼不能坦誠地表露自己的需求,而要用苛刻、控制的方式?
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原始印像是,只有弱者才需要別人,一旦承認了需要,就意味著我依賴於你、離不開你,
不行,自尊上受不了。
於是,我們用刻薄、激烈的態度來對待那些我們本該溫柔以待的親人。
但是我們大部分人並沒有遭遇父母離異的情況,我們的原生家庭也很有愛,為什麼我們同樣會犯這種錯?
情感忽視,其實無處不在。
我們的需求被父母粗暴拒絕,我們的情緒不被父母理解。
在我們小時候,這些事情都容易造成內心的情感創傷。
對親密的人苛刻,導致的結果就是,親密的人被傷害,而我們自己後悔自責。
很明顯,這不是我們的初衷。
那我們到底該如何改變這種困境?
“三分鐘心 理學 ”充電時間
01、每週一次跟自己對話,覺察自己內心的創傷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察的人生不值得過”“你要認識你自己”。
正如上文所說,我們對於親密的人苛刻,大概率是源於我們內在那些未被療癒的創傷。
你要去察覺它,才能療愈它,如何做?
建議你每週挑選一個安靜的時間段,將自己置身於一個安靜的環境,展開和自己內心的對話:
我心裡有什麼煩躁和痛苦的事?
我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它們來源於哪裡?
伴侶該為此負責嗎?
如果我的焦慮不安跟TA無關,我這樣對TA,是不是在讓事情變更糟?
我內心的渴望是什麼?如何才能實現這些渴望?
每週一次,你對於自己的認知就會越來越清晰。
下一次在對親近的人發火之前,讓自己暫停三分鐘,告訴自己這些怒火暫時先不發,等這週與自己對話完成後,再做決定。
02、感情中少一些控制和強迫,樹立正確的界限感
“界限感”是近幾年心理學界的熱詞,大家都在談界限,根源就在於任何關係想要和諧良好運行都少不了恰當的界限感。
婚戀關係、親子關係、朋友關係、同事關係……無不如此。
人們犯錯誤往往是在親密關係中:
“因為你是我最親近的人,所以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我對你的要求都是為你好,所以你該聽我的。”
而這,就是情感勒索和情感操縱的邏輯。
真正良性的親密關係應該是“親密有間”的:
我們既親密,又有距離;我們既相互扶持,又各自獨立。
所以,少一點控制和強迫吧。
在不違反大的原則下,讓TA自由做自己,只有這樣兩個人才能擁有和諧的情感關係。
03、用更科學的方式來溝通,用成人化的方式表達需求
表面我們對於親密關係苛刻,但是本質上無非是在表達我們的需求。
那為何要用這種孩子式的表達方式,而不用成人的方式來表達?
為什麼說這是孩子式的方式?
孩子才會在要不到糖果的時候,大哭大鬧。
我們現在雖然不會像孩子一樣倒地打滾、大哭大鬧。
但是我們憤怒、斥責、悲傷等應對方式,同樣是用我們的情緒發洩,讓對方就範,本質上是一樣的。
那何為成人的表達方式?
就是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的真實需求,不要拐彎抹角。
“你不接我電話,讓我很傷心。
因為吵架之後,我特別希望我們可以彼此溝通,而不是情感隔離。
我很需要你在這種時候告訴我,雖然我們吵架了,但是你依然很愛我。”
這就是在表達真實需求。
我們只有看到了真正的自己,才能真實地表達自己需求,讓關係更加和諧。
寫在最後:
親密關係之旅,實際上是一場發現自我、自我療愈之旅。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你能始終保持對自己的觀察、覺知和修正,你不光會收穫一段幸福的親密關係,更會收穫一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