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效的安慰方式,只需1句話
這個問題之所以那麼關鍵,是因為當我們總是過度談論別人的時候,我們的自我消失了。
而回答這個問題,是為了讓你的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讓你的自我一點點出來,而不是一味只從外界這面鏡子看自己。
從而,你開始能夠基於自己的感受、喜好,從「被動」地應對,逐漸轉變為做出「主動」表達。
由此,局面才會從失控,慢慢變得可控。
來源:視覺中國
走不出消耗的第二個原因,是對「不確定感」的恐懼。
追求確定感本是人之常情,但對內心缺乏安全感的人來說,確定感是第一重要的事。
因此,當他們因為得不到確切的回應而痛苦時,語言的安慰就像隔靴會搔癢。
而越是肯定他們的痛苦,甚至誇大痛苦,才能幫助他們走出痛苦——
例如當一個朋友反覆地跟你說“伴侶好像不愛自己了”,你回應“嗯,他不愛你了,那你怎麼辦?”,他們的內心可能會反而會比之前更堅定。
這因為你提供了他們最需要的東西:確定感。
人在確定的痛苦面前,是更有力量的。
因為讓他們變得焦慮不安的,不是痛苦本身,而是不確定、未知。
這就好像一個人被蒙住了眼睛,你往他頭上滴水滴。
水滴本身並不致命,真正折磨他們的是腦中的想像。
一句「是的」將他們將想像轉化為現實:
“是的,你說的可怕的事情一定會實現的。”
“是的,你所擔心的,都是真的。”
“你不夠好,你不被重視,你可能會被拋棄……”
關鍵是:然後呢?然後呢?然後呢?
人有很多懸而未決的痛苦,是因為被自己腦中的想像,和過去的負面經驗困住。
當你去否定對方的想像,其實就遠離了對方的感覺。
他們會覺得你無法體諒自己的痛苦,更強化了他們的不確定感和不安。
但如果你和他站在一起,一起不安,一起焦慮,甚至一針見血,直接坐實——
「是的,你害怕的都是真的」。
這樣做,是為了幫助他們「完成想象」—
將不確定的痛苦,變成確定的痛苦;
將注意力從不可控的外界,轉變成可控的「我能做什麼」。
這就好像一個不會游泳的人,在水中掙扎時是最可怕的,而當他們掉到水底,腳踩到了地面,反而能觸底反彈。
來源:視覺中國
回到開頭那位朋友梨子,我們再見面時,她臉上全是坦然。
原來,她產後剛回歸工作時,精神緊張,所以領導不敢委以重任;
後來看她在最新一個專案準備充分,自信爭取,便讓她負責帶領。
她說,即使最終領導沒有選擇她,她也不會慌了。
因為在做準備的過程中,她就知道自己得到了什麼,成長了什麼。
在那一次談話之後,她內心產生了一個聲音:
一切都是為了我自己。
無論失敗或成功,我都需要抓住自己能抓住的東西。
這便是一個人的「主體感」──不管外界如何變化,我內心都有一個自己,穩穩在那裡。
這個過程,就如心理諮商之中的一句話:
The only way out is through.
唯一的出路,就是穿越。
穿越對不確定、失控的恐懼,找到自己的掌控感,抓住自己能抓住的,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繼而,懸而未決的痛苦會慢慢消退,我們的能量得以恢復,心智空間也會打開。
面對不可控的外界,以自己為起點:
我的感受是什麼
我的需求是什麼?
我能為此做什麼?
我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
最終,我們能夠至少擁有一個穩穩的內核,去應付生活的諸多不確定,待我們生長得更有力量,也許所謂的外界又是另一番風景。
願你我都能穿越不確定,掌控自己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