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10年50條思考:高手與普通人的區別

段永平10年50條思考:高手與普通人的區別
value101 2021-05-07 檢舉

 

段永平10年50條思考:高手與普通人的區別

 

平常人往往很難有平常心。

 

 

 

段永平,是與小霸王、步步高、OPPO、vivo、一加、拼多多存在千絲萬縷關聯的人,也是丁磊、黃崢人生轉折點中重要的參與者,而最讓他為人稱道的,是作為投資人,通過投資網易、GE、蘋果、騰訊等企業,獲得超過當初做實業利潤的巨額回報,成為中國著名“價值投資人”之一,他本人的身價如今也達到了115億元之高。由於40歲退居幕後,常年居住美國,段永平一度被稱為“中國最神秘富豪”。

 

事實上,段永平並不神秘,相比於很多高居雲端的企業家,段永平是少有的願意與公眾保持長期互動的人,從早年的網易博客轉戰到現在的雪球,毫不吝嗇地向“球友”們分享人生經驗。

 

和牛財經(ID:heniucaijing)翻閱了2010年-2021年間段永平在雪球、網易博客等平台的分享,以及其早期公開的演講及專訪,從中我們看到,平常心和本分作為他的底層思考貫穿始終,在此基礎上,他對企業有很敏銳的判斷。

 

他不掩對蘋果、茅台、騰訊商業模式的欣賞,評價說“我不知道蘋果在搞什麼,但確實相信蘋果產品最終都會是精品”,也誠懇地表達對很多公司的看法:“我依然認為順豐和Zoom都是很好的公司,但商業模式都不是最好的那種”,“星巴克也是個好公司,10年20年後估計還能活得好好的”……

 

包括近日跟誰學改名為高途課堂,當大家都在猜測此番變動的用意時,段永平在雪球上直言:“大概是天下最慢最難受的互聯網產品,看起來商業模式很爛”。
 

段永平10年50條思考:高手與普通人的區別

 

商業模式是段永平判斷企業的重要依據,他在價值投資中信奉“對的生意,對的人,對的價錢”,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對他有著深刻影響。

 

本文提取了段永平十餘年間分享的精彩內容,包括其思考的底層邏輯,以及對管理、企業文化、團隊建設、投資的40條建議,以下為內容整理:

段永平10年50條思考:高手與普通人的區別

 

個人成長:如何理解本分,擁有平常心?

 

1.平常人往往很難有平常心。

 

2.和打高爾夫一樣。投資,以及人生都沒有完美的。很好的球手和一般的球手,大多數時候看不出有多大的區別,唯一區別是是否長期保有平常心。不管多好的球手,當失去平常心時,一樣會打得很爛。

 

3.平常心就是回到事物本源的心態,也就是要努力認清什麼是對的事情,認清事物的本質。

 

4.人們關注我們往往是因為我們做了的那些事情, 其實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很大程度上還因為我們不做的那些事情。

 

5.本分,我個人的理解就是“做對的事情+把事情做對”。明知錯的事情還去做就是不本分。本分是個檢視自己的非常好的工具。

 

個人認為總是拿“本分”當“照妖鏡”去照別人是不妥的。

 

很久以前,我們提出了“不要賺人便宜”的文化。俗話說,好漢不吃眼前虧。不愛吃虧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記得以前經常會有人提起“雙贏”的說法,但有多少人真的想過到底什麼才是“雙贏”呢?當人們提起“雙贏”時,可能本能會想只要不吃虧就行。後來發現,要想不吃虧的話,往往需要賺點便宜才能做到。個人認為只有在“不賺人便宜”的心態下,才有可能做到“雙贏”---所以“不賺人便宜”就成了“本分”的內容之一。

 

6.什麼是對的事情? 我的理解是對的事情一般來講是指原則性的東西,而且往往是用什麼是不對的事情來表述的。比如,騙人是不對的等等。所以說,做對的事情在實際中往往就變成不對的事情不要做。比如,不做自己不懂得東西等等。

 

把事情做對是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學習能力和所受過的教育程度是非常重要的。 我是七八年上的大學,當時連電腦都沒學過,基礎也非常不好,自己又是個非常懶散的人,不是那麼願意去學那些新的東西,所以一直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做CEO得好的人選,我就找到了比我更好的人選。現在OPPO以及vivo的CEO都比我年輕大概10歲,所受的教育程度以及學習能力都比我強,對企業文化的理解也和我一樣(我們叫同道中人),所以我當時選擇了離開一線。十多年過去了,今天我可以非常得意地說,我確實是對的。

 

7.人生最大的成功是做一個有目標的人,所有的快樂就在於實現這個目標,而不是得到一個結果。

 

8.我想不出一句話可以成為面對所有人的忠告。如果一定要說,那就是“享受生活”,那是人來到這個世界的目的。

 

9.很多人到了最後都忘記了自己最想幹什麼的,走著走著就忘掉了。真的,不要把全部生命耗費在名聲、權力或金錢的積聚上,千萬不能只使用生命,而不曾享受生命。做人一定是先悠然掃一屋,再從容掃天下。

 

10.常看到人們提到財務自由,感覺上多數人認為財務自由主要取決於財富的擁有量,似乎到了一定量就可以自由了似的。

 

其實,個人觀點,財務是否自由未必和自己的擁有量有那麼大的關係,尤其是對那些已經擁有不少財富的人們來說。

 

我自己的定義是:當不為錢做自己不願做的事情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擁有了財務自由了。然後就可以發現,其實很多不那麼有錢的人們可以很開心,因為他們在做他們願意做的事情。同時也會發現,有些很有錢的人其實不太開心,因為他們每天還要不得不去做許多自己不願意去做的事情。

 

11.你讓一個人回過頭去看自己走過的路,他都看不明白的,經驗是別人總結的。創業有時候就是一種衝動,做事情也是一樣,如果你因為一時衝動獲得了成功,人們會說這是冒險精神或者創業精神,但如果你失敗了,人們又會總結這是鋌而走險,是賭徒。

 

12.如果一個人不但能得到成功,並且能長久地駕馭成功, 那麼這一定是素質。曾有一位美國大學的校長說過這樣一句話,統計所有世界五百強企業那些成功的CEO的特質,就是誠信、正直。人品相當重要。

 

13.時間越長運氣比重越小。

 

14.有人問如何避免以為看懂實際又錯了的問題,個人觀點: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但呆在能力圈內以及專注和用功可以大幅度減少犯錯的機會。

 

15.我要碰到排解不了的事情就打會遊戲,反正是時間長了都會過去的。

 

16.我覺得沒人天生有悟性的。我看到的有悟性的人一般都非常肯悟,會習慣想本質及長遠。

 

17.曾國藩打仗靠的也是笨拙精神。

 

曾國藩一生善打愚戰、笨戰,不善打巧戰。他打仗不貪小利,不求奇謀,踏踏實實,穩紮穩打。他說:“打仗要打個穩字。”他一生不打無準備、無把握之仗。他花極大心血去研究敵我雙方情況、戰鬥的部署、後勤供應、出現不利情況如何救援等等,指導每個環節都算到了,算透了,才下定打仗的決心。

 

曾國藩一生待人接物更是以誠為本,以拙為用。他一生要求自己“不說大話,不求虛名”,做事“情願人占我的便益(宜)斷不肯我佔人的便益(宜)”。別人以巧似偽欺騙他,他卻仍然以誠以拙相待。

 

曾國藩的精明,就是建立在這樣的笨拙之上,這樣的絞盡腦汁殫精竭慮之上的。確實,“笨”到極致就是“聰明”,“拙”到極點就成了“巧”。

 

18.中國人首先就要把心態放正,要服氣,學會退讓。就像一個農民剛從田裡來到城市,那麼他就只能先做打工仔,就該做打工仔。只有服氣,才能爭氣,才能吐氣。必須正視自己的底子不如別人,必須虛心向別人學習好的管理經驗,好的技術。

 

心態是最重要的。在你無法超越別人的時候,你只能先超越自己,哪怕是超越自己的狹隘的民族自尊心。

 

19.牛人應該不太會盛氣凌人吧?我見過的盛氣凌人的一般都是內心很自卑的人。

 

20.一個人其實不需要多少錢,真的,當錢到了一定數目,只是一個數字在那裡變動。在西方,你有沒有錢不是很容易被看出來的,普普通通的一個人跟你聊天,很可能就是幾十億身家,你根本就不會知道,因為他在人格上與你絕對是平等的。在中國,不知怎麼就那麼多暴發戶,或者有一點點小錢的人,一個比一個牛。

 

“什麼樣的社會能讓大富豪們萬人如海一身藏,神龍見首不見尾?”

 

一定是一個能夠駕馭金錢和文化深度侵入的社會。

段永平10年50條思考:高手與普通人的區別

 

企業發展


一、一個偉大企業的特質是怎樣的?

 

21.做人要有平常心,企業亦如是。

 

往往,企業規模越大,要保持平常心就越難。對一個新企業來說,他唯一的目標就是生存。小企業去嘗試一件事的時候,它的機會成本很低,失敗了,再來過,談不上有多大的損失。在美國,95%的創業企業要失敗的。但是在企業有了一定規模的時候,管理者要保持平常心就有了一定難度,因為他可選擇做的事情多了,選擇的範圍大了,同樣,他犯錯誤的可能性也大了。大企業比什麼?比誰犯的錯誤少。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