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就是“投射效應”(深度好文)

原來,這就是“投射效應”(深度好文)
value101 2024-04-18 檢舉

 

有書君說:有人的思維、情感活動的地方就有心理學。相較於對身體的重視,我們對心理真的忽視了太多。了解心理學,擁有智慧人生。我們的新欄目《有書心理》,和書友們又見面啦!

“三分鐘心理學,帶你看穿人心。”  今後每週三有書君都會與大家分享一個心理學常識來對抗生活中的難題~話不多說,快來看有書君今天的分享吧。

漁夫在河裡發現了100個金幣,怕國王來偷,於是就用​​皮鞭不斷抽打自己,假裝自己身無分文。

 

這樣的故事看著搞笑,國王難道缺那100個金幣嗎?當然不會。

 

但為什麼漁夫卻覺得國王會來偷,從而寧願通過自虐的方式,來假裝自己身無分文呢?

 

這就是漁夫以己度人,將自己的認知強行扣到了國王的頭上。

 

這是《天方夜譚》中哈里發國王的故事。

 

從心理學上看,這是典型的投射效應。

 

丈夫在外事業成功,太太疑心病很重,總覺得丈夫在外面會沾花惹草.

丈夫回家後她開始仔細檢查,查找她想像中的長頭髮、短頭髮、卷頭髮……

 

可最終一無所獲,她嚎啕大哭,邊哭邊說:

“你居然連禿頭的都喜歡。”

 

 

丈夫哭笑不得。

 

後來才發現是因為自己沒有安全感,就覺得老公一定會拋棄自己。

便將自己的認知和感受投射到對方身上,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他人。

 

成語“疑鄰盜斧”,說的也是這麼一回事。

因為懷疑鄰居偷了自己的斧頭,所以鄰居的一舉一動都像小偷,但是最後卻發現,斧頭根本沒丟,也是典型的投射。

 

那麼,投射效應到底是什麼?

 

簡單來說,自我投射就是把自己的個性、好惡、慾望、想法,情緒這些心理特點,像投影儀一樣,不自覺的投射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有同樣的感受和認知。

 

一個斤斤計較的人,覺得全世界的人都小氣;

一個心胸寬廣的人,覺得大家都很大方;

一個經常算計別人的人,覺得每個人都藏著無數暗箭;

一個急脾氣的人,覺得人人都是火藥桶……

 

現實生活中,有的人總是覺得別人是傻瓜,而其實自己才是最大的傻瓜。

所以投射效應,又被稱為傻瓜定律。

 

心理學上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實驗。

 

心理學家讓化妝師在一群被實驗者的臉上,化了一道醜陋的疤痕,化完之後拿來鏡子,讓他們看了一眼疤痕。

 

然後,化妝師告訴被實驗者,需要在他們臉上塗一層粉末讓妝容固定。

 

但實際上,這層粉末的真正作用是擦除疤痕。

擦完粉末之後,這群人的臉已經與常人無異。

但是,被實驗者對此卻不知情。

 

接下來他們走到街上,等回來時,他們反映路人對他們非常不友好,態度粗魯,總是盯著他們的臉上看。

 

很明顯,這個實驗中,被實驗者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了別人的身上。

 

很多時候我們的感受和看法,很可能與事實偏離,但因為投射效應,我們被蒙在了鼓裡。

 

蘇軾跟佛印是好朋友,經常相互拜訪。

 

有天,蘇軾去拜訪佛印,對佛印開了個玩笑:“我看你是一堆狗屎。”

 

佛印沒有生氣,反而微笑地回應說:“我看你像是一尊金佛。”

 

蘇軾覺得自己佔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後跟妹妹說了這件事。

 

蘇小妹卻說:

“哥哥,你錯了。

 

佛家說'佛心自觀',你看別人是什麼,自己就是什麼。”

聽到這裡,蘇軾才明白為什麼佛印會說他看自己像是看一尊金佛。

 

佛心自觀,也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投射。

我們在評價他人的同時,更是顯露出我們自身的特質。

 

在日常生活中,投射效應具體有以下兩種表現:

 

第一、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別人身上。

 

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你媽覺得你冷”,很明顯,這是父母對於孩子的投射。

 

親子關係中,父母強行替孩子做決定的行為,也是投射的一種,是父母把自己的喜好和願望強加給孩子。

 

在愛情關係中,投射效應也處處存在。

 

家庭治療大師、國際著名的心理治療師薩提亞講過一個菠菜的案例。

 

一對夫妻來找她做諮詢,他們對婚姻感到不滿意已經20年了。

諮詢中,這位丈夫情緒大爆發,大哭起來:

“我希望你不要總給我吃那討厭的菠菜!”

 

妻子聽了之後震驚不已,回答說:“我以為你喜歡,我只是想讓你高興。”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