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就是“投射效應”(深度好文)

原來,這就是“投射效應”(深度好文)
value101 2024-04-18 檢舉

 

“我以為你喜歡,我只是想讓你高興。”

之前網上流傳過一句話,“不要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

將自己的喜好投射到對方身上,不考慮對方的真實感受和需求,最終只不過感動了自己罷了。

 

第二、曲解別人的意思,用自己的想法來理解他人。

 

前段時間看孟非主持的《新相親大會》,上面有個男嘉賓分享了他因為一句“呵呵”,而被分手的經歷。

 

他和女朋友微信聊天,無意中發了一句“呵呵”。

結果女友勃然大怒,將他給拉黑了,他就這樣秒變單身汪。

 

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投射效應的例子。

 

這種投射,在我們日常關係溝通中特別常見。

 

我們會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投射到對方的話語上,解答出來的意思跟對方本來想要表達的意思可能完全不一樣。

 

對男方而言,他可能認為這句“呵呵”很平常。

但是對女方而言,她卻認為這句“呵呵”是挖苦和嘲笑。

 

很明顯,這樣的投射,會讓我們離客觀真相越來越遠,讓我們的認知流於偏頗。

 

面對投射效應,我們應該怎麼做?

 

 

既然投射是一種本能,“投射效應”當然無可避免。

但我們仍然能夠有意識地減少它對人際交往產生的消極影響,轉換思路,為我們所用。

 

“三分鐘心理學”充電時間

 

學會辨別與利用“自我投射”

 

投射效應會使我們拿自己的感受去揣度別人,缺少了人際溝通中認知的客觀性,從而造成主觀臆斷並陷入偏見的深淵,這是我們需要克服的。

 

在與人交往前期,我們往往會因為缺乏了解,而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投射到對方身上。

 

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想到投射效應,要知道我們現在的認知,很可能是不准確的,不盲目地去評判一個人。

 

這時候選擇以更客觀開放的心態去交往,慢慢的隨著雙方了解的增多,你會轉而認識一個更真實的對方。

 

建立邊界意識,不以自己喜好來強迫要求他人

 

既然明白了以自己的喜好和感受去評判別人,其實是一種心理投射,那就要努力避免這種傾向。

 

而避免這種傾向最好的辦法就是建立邊界感。

 

在《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中,作者說:

“如果你正在為人生而苦惱——這種苦惱源於人際關係。

 

那首先請弄清楚,這是不是自己的課題。

 

然後,請丟開別人的課題。”

這是減輕人生負擔,使其變得簡單的第一步。

 

不論是親子關係,還是戀愛關係,我們都只能在關係中提建議,但是最終卻要尊重對方的邊界,給他選擇的自主權。

 

不以自己的感受和喜好來評判和要求他人,建立邊界意識,人生會少很多煩惱。

 

了解並接納別人的不同,才能更快的觸達事件真相

 

武志紅曾說過:

"任何看似荒謬的事情背後,都有它真切的原因。

 

如果你覺得它荒謬,那很可能是你不理解它。"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坐標體系,這是我們評價事物的度量衡。

 

我們的經歷不同,性格不同,必然導致我們的坐標體係也不同。

如果我們固執地用自己的標準來評價對方,那麼導致的必然結果溝通不暢、社交失敗。

 

所以,進入對方的坐標體係是抵達理解的唯一途徑。

 

利用投射效應,更好地認識他人

 

既然我們明白了投射效應的原理,我們就可以利用一個人對別人的看法,來推測這個人的真正意圖或心理特徵。

 

錢鍾書曾說過“自傳其實是他傳,他傳往往卻是自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要了解某人,看他的自傳,不如看他為別人做的傳。

 

在現實生活中,通過一個人對別人的評價,我們可以更準確地了解他。

 

生而為人,我們是有共性的,所以投射效應在有些時候可能是正確的;

但是,共性之外還有著更為豐富的個性,如果投射效應過於嚴重,就會誤解重重。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我們一方面應該客觀、公正地去看待自己和他人,克服投射效應;

另一方面,投射效應也可以化作我們識人的利器,通過某人對別人的評價,我們可以更準確地了解他。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更清醒地認識投射效應,過更加清醒的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