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智者:走好選擇的路,不選好走的路

真正的智者:走好選擇的路,不選好走的路
value101 2023-04-17 檢舉

 

曾國藩說:“真正的智者,不以境役心,而是以心製境。”


人之處境,全在於心境。


逆境不屈、順境不傲、閒境不怠;熬得過低谷,經得起高光,耐得住寂寞,方能穿過風雨見彩虹。


楊絳用自己的一生對此做出了最好的詮釋:


她晚年在喪夫喪女的雙重打擊下,非但沒有一蹶不振,反而是選擇了一條更艱辛卻更有意義的路。


她憑藉自己坎坷的經歷和較高的文學造詣,不僅完成了丈夫的多部遺作,還出版了多部佳作。


正如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週絢隆說:“楊先生一直筆耕不輟,她不像一般作家是為寫作而寫作,而是一直伴隨著對人生、對生命、對人間情感的思考、總結和表達。”


確實如此。


先生用她的人生經歷教會我們, 人生無常,真正的智者:走好選擇的路,不選好走的路。

 

 

 

走延遲滿足的路,人生才不會走失去快樂


《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作者M·斯科特·派克講過這樣一件事。


一位30歲的財務專家來就診時,希望能糾正她總是拖延工作的壞習慣。在進行了一系列的常規心理分析後,派克並未找到問題的癥結。


直到有一天,派克問:“你喜歡吃蛋糕嗎?你一般是怎麼吃蛋糕的呢?”


那位女士不假思索地說:“那還用說嗎,我通常先吃完奶油,然後再吃蛋糕。”


就這樣,從吃蛋糕的習慣出發,派克通過她對待工作的態度,終於找到了拖延的根本原因。


原來,那位女士在上班的第一個小時裡,總是先完成容易和喜歡做的工作,而在剩下的六個小時裡,面對那些棘手的差事,她總是盡量迴避。


結果,不知不覺時間過去了,工作卻拖延了下來。


於是,派克就建議她從現在開始,在上班的第一個小時裡,強迫自己先去解決那些棘手的差事,而在剩下的時間裡,再去解決其他事情。


女士接受了派克的建議,並堅決照此執行,不久,她就徹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壞毛病。


按一天工作七個小時計算,一個小時的痛苦,加上六個小時的幸福,顯然要比一個小時的幸福加上六個小時的痛苦划算。


推遲滿足感,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後甜,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順序:

 

首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


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總把“先享受,後付費”當成人生的座右銘,一味地忽視問題,最後讓問題越積越多,一發不可收拾。


先承受痛苦,就可能更好地掌控生活;而先貪圖享受,未來的痛苦會更大,延續的時間也更長,最後積重難返,解決起來難上加難。


真正聰明的人,都會盡可能早地面對問題,延遲滿足感,把一切掌控在自己手中。

 

 

走勇於承擔的路,人生才不會消極逃避


昨天,在微博中看到@沈緒淮的一篇主題為《被窮養長大的孩子是怎樣的》短文,其大概內容是:


作者覺得自家的條件還可以,可父母時常旁敲側擊讓她省著點花錢,這讓她產生了巨大的負疚感,變得越來越壓抑,不敢輕易表達需求。


受這種想法支配,女孩變得越來越敏感自卑:什麼都不敢奢求,總害怕虧欠別人;對別人給予的好,也總盤算著怎麼報答,從而喪失了獲得幸福的勇氣。


從女孩字裡行間,不難看出她對原生家庭存在極大的不滿,她覺得自己之所以不幸福,歸根結底都是因為父母的老舊觀念。


可責任真的全在她父母嗎?真的是父母造成了她痛苦的現狀嗎?


阿德勒說過:“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我們的不幸,正是自己消極逃避的結果。


如果沈緒淮不一味執著於“被給予了什麼”,而是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承擔”,她就會試著站在父母的立場看問題,從而切斷代際傳承,讓自己越來越好。


大多數人覺得生活力不從心的根源,在於他們總想消極逃避,不去為自己的問題、自己的生活承擔責任。


因為承擔責任,就意味著需要改變,並承受隨之而來的痛苦。而懦弱的人,為了逃避痛苦,就力圖推卸責任。
當痛苦越積越多,也就無可避免地淪為了的環境犧牲品。


真正的智者,一定會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不受任何事情的捆綁,極力更新自己,蛻變自己。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