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智者:走好選擇的路,不選好走的路
走敢於吃苦的路,人生才不會得過且過
《孟子》一文中有句經典:“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這句話言外之意就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德國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從小酷愛音樂,並且虛心好學,埋頭創作。
他曾說:“我的箴言始終是,無日不動筆;如果我有時讓藝術之神瞌睡,也只為要使它醒時更興奮。”
30歲的時候,他耳聾了,對於音樂家來說,這無疑是致命的打擊,但他並沒因此停下創作的筆,反而主動吃苦,迎難而上。
《命運交響曲》中有一個片段,就表達了貝多芬與不幸抗爭到底的決心和勇氣,還有後來的《第九交響曲》、《第七交響曲》……
這一首又一首偉大曲子的誕生,都離不開他那種無視外在痛苦的豁達心態。
正所謂:“艱難困苦,玉汝而成。”
正視苦難,善待苦難,在苦難中激發自己的潛能,磨練自己的意志,追求自己的成功,那麼,苦難就可以是人生的一筆財富。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任何回報都需要有所付出,而吃苦就是一種最基本的付出。
一個前期主動吃苦的人,也就積累了許多人生財富,擁有了足夠的人生智慧,才會積攢更多的福報。
而一個遇事逃避,沒有吃過什麼苦的人,其意志是薄弱的,稍微一點風吹雨打,就可能被擊倒,還會因為不能吃苦而變得好逸惡勞,得過且過。
人生是一個不斷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
肯吃苦的人,就是在這個過程中讓自己越變越好。
美國開國先哲本傑明·富蘭克林說過:“唯有痛苦才能給人帶來教益。”
真正的智者,都會選擇主動吃苦,過有意義的人生。
走認知覺醒的路,人生才不會一成不變
《認知覺醒》一書的作者周嶺在書的內封面上寫道:
“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當一個人認知覺醒,也就意味著他在走一條全新且稱心如意的路。
周岭在書的自序講到,在36歲之前,他和很多人一樣,是那個“醒著的睡著的人”:對自己不了解,對生活沒主張,對命運無選擇。
那時,他雖對本職工作非常投入,但業餘時間幾乎被不需要動腦筋的事情佔據:
有空就找朋友聚會,時常喝到爛醉;經常熬夜,從不主動看書、運動;打發時間的方式就是看搞笑視頻,讀八卦新聞,玩手機遊戲,實在沒事可做,就裹起被子睡大覺……
直到有一天,這種一潭死水的生活被一場意外打破了。
這場意外,致使與他關係極好的兩位朋友的命運軌跡發生了巨變,從而讓他反思,如果這些意外發生在自己身上,如果現有的一切“被剝奪”,自己還有什麼,會什麼,又曾在這個世上留下了什麼?
當得到答案“幾乎什麼都不會”的那一刻,一種從未有過的焦慮感油然而生,他也強烈地意識到不能再這樣稀里糊塗地過下去了。
後來,他內心真正覺醒,不斷探索,不斷改變,不斷成長,就有了《認知覺醒》和《認知驅動》兩本書的誕生。
他還建立自己的公眾號《清腦》,用他所學到的知識去影響、幫助他人。
一個人的改變,源於自我認知的覺醒。
當認知覺醒,就會主動進行自我審視和自我控制,而不是被潛意識左右,隨波逐流。
當認知覺醒,就擁有了“總攬大局”的能力,也就不會迷失在“拘泥小節”生活怪圈裡。
真正的智者,都是“吾日三省吾身”的追隨者。
人生只有一次,真正的智者,絕不甘心把時間耗在原地。
所以,及時反思,調整自己,走一條積極向上的路,不負韶華不負己。
走延遲滿足的路,人生才不會失去掌控;
走勇於承擔的路,人生才不會消極逃避;
走敢於吃苦的路,人生才不會得過且過;
走認知覺醒的路,人生才不會一成不變。
叔本華說:“人類的幸福,主要源自內在。”
一個人內在越豐富,對外在需求就越少,人生的路也就越順。
願你都能選擇一條精神富足的路,收穫真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