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人性最大的弱點就是習慣性反駁

稻盛和夫:人性最大的弱點就是習慣性反駁
value101 2023-02-15 檢舉

 

 

稻盛和夫 (1932年1月21日-2022年8月24日),出生於日本鹿兒島縣鹿兒島市,鹿兒島大學工學部畢業。日本著名實業家。27歲創辦京都陶瓷株式會社(現名京瓷Kyocera),52歲創辦第二電信(原名DDI,現名KDDI,在日本為僅次於NTT的第二大通訊公司),這兩家公司又都在他的有生之年進入世界500強。痛惜戰後的日本以選擇聰明才辯型的人做領導為潮流,忽略了道德規範和倫理標準,導致政界、商界醜聞頻發。他建議領導者的選拔標準是德要高於才,也就是居人上者,人格第一,勇氣第二,能力第三。他指出熱愛是點燃工作激情的火把。無論什麼工作,只要全力以赴去做就能產生很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且會產生向下一個目標挑戰的積極性。成功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沉醉於所做之事的人。2022年8月24日上午8時25分,稻盛和夫在京都的家中因衰老而去世,享年90歲。11月28日,稻盛和夫的告別儀式在京都市國立京都國際會館舉行。

 

【正文】

1、為什麼很多人會習慣性反駁?

 

通常來說,很多人之所以習慣性反駁,是如下三種原因。

 

(1)很難接受別人的觀點,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

他們很難接受別人的觀點,總覺得別人沒有自己的觀點犀利、正確,自己永遠是對的。所以你說的觀點,他壓根不會聽。比如搞“一言堂”的老闆和管理者,他總是說,就照我說的做,什麼事情都憑自己的好惡做決定。有不同的意見,哪怕是非常有價值的意見,他也會全部忽視。這種獨裁專斷的方式必然招致組織內部的疑惑、憎惡和反感,最終導致人心渙散。

 

(2)不願意承擔錯誤,善於逃避責任。 比如上級剛要指出他的問題,話還沒說完,他就立馬打斷說,不是我的錯,跟我沒關係,把一切問題歸咎於客觀因素,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哪怕是一個既定的事實,他也會找各種各樣的藉口反駁你,把自己摘得乾乾淨淨。這時候作為上級,是很生氣的。因為犯錯不可怕,上級在乎的是你的態度,在意的是你能在出現問題時,敢於承擔責任,而這種推卸責任的態度是任何管理者都無法忍受的。

 

(3)不關心別的,就想贏。

第三種,也是極為致命的。有些人習慣性反駁,因為他只願意享受贏的感覺。所以,無論何時,都想要爭個高低。他不會管你掌握了多少信息,做了多少調查,下了多少功夫,無論你說的什麼,他都會反駁你。他不是為了做好事情、打勝仗而爭論,而單純只是為了爭論而爭論。

 

為什麼他們熱愛反駁?

 

心理學上有一個逆火效應(Backfire Effect),也就是說,當人們遇上與自身信念抵觸的觀點時,會下意識忽略或反駁它們,並且會強化原來的觀念。你看,反駁,其實是一種本能。

 

2、會反省的人更加優秀

反駁是本能,但反省才是一個人最大的本事。

 

那些真正優秀的人,更懂得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因為他們知道,習慣性反駁,會讓自己的格局越來越小。比如你是管理者,或者是老闆,如果你是一個習慣性反駁的人,那麼以後你的下屬,當他們發現問題時,就不會再提出意見,團隊就會得上沉默病。當你提出一項決策時,所有人都說好,都讚美你。其實並不是你的決策、判斷多麼英明神武,而是他們知道你是一個習慣性反駁的人,即使有好的建議也不會說出來。這種情況下,你得到的,僅僅是“你想听到”的信息,這個時候做判斷會很容易釀成大錯。

 

誠如稻盛先生在《心》一書中所說:“讓人生誤入歧途的元兇,並不一定是失敗和挫折,而往往是成功和讚美。”如果這種情況持續,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就會變得傲慢,對別人也會採取蠻橫無禮的態度。所以在做決策、判斷的時候,我建議你:

 

(1)首先,學會聽取各種聲音。

 

因為,一個靠譜的組織在開會做決策時,一定會聽到反對的聲音,如果所有人都說好,認為決策非常完美,那麼這個決策有很大的概率是錯誤的。如果你是一個員工,你的上級發現你是一個習慣性反駁的人,即使他以後看到你的問題,也不會再提出來了,那麼你的成長的速度就會很慢。

 

心理學上曾把人分為兩類:弱勢價值觀和強勢價值觀。弱勢價值觀的人總是在說:憑什麼?而有強勢價值觀的人永遠在說:為什麼?被上級批評的時候,弱勢價值觀的人會想:他憑什麼說我做得不好?而強勢價值觀的人,想的則是:上級為什麼會批評我?是不是我做得還不夠好?那我如何才能把這件事做得更好?有人提出了相反的意見,弱勢價值觀的人想的是:他憑什麼反駁我?有強勢價值觀的人,想的則是:是不是因為他下了很多苦功夫、付出了很多不為人知的努力,才得出不同的結論?

 

(2)其次,你要學會“反本能”。

 

某位哲學家說過:在人的內心中,同居著“善良之心”和“邪惡之心”。所謂“善良之心”,就是充滿同情和愛,是一顆關愛客戶、夥伴、他人的“利他之心”;所謂“邪惡之心”,就是“只要自己好就行”,充滿自私的“利己之心”。我們必須做出努力,增加自己內心的“善良之心”,減少“邪惡之心”。而後者就是本能,當然,每個人身上都同居著這兩種心。這就是我們的心靈,這就是人性。

 

我們沒法完全戒除不能,但當本能冒頭時,我們能做的就是:反本能。也就是,學會自我管理。就是要抑制自己的本能,讓自己心中美好的一面呈現。稻盛先生也把這稱之為:反省。他認為:抑制自己的邪惡之心,讓良心佔領思想陣地,這個作業過程就是“反省”

 

解讀稻盛哲學的權威曹岫雲老師在書中說過:我們最早從孔夫子那裡學到了“吾日三省吾身”這句話。而稻盛先生天天要進行自我反省。他認為:“反省”是提高"成功方程式”中“思想·人格”的必不可缺的重要一環。地位越高的人,越忙越要抽時間反省。反省用一點時間,叫“磨刀不誤砍柴工”。不肯反省的人,或難於成功,或成功即為沒落的契機,很容易轉勝為敗。人得意就忘形,得志就專橫,這種現像在歷史和現實中司空見慣。不會反省,不從他人和自己的失敗中吸取教訓,歷史反復重演,從這個意義上講,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我們其實並不高明。

 

儘管我們經常走彎路,但在自我中心、急功近利的世風中,我們很少聽到真誠反省的聲音。有的人“自小看看,到老一半”,甚至“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輩子渾渾噩噩,無甚長進;另有的人卻是“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短時期內進步神速,判若兩人。區別何在?

 

無非因為後者在工作和學習過程中能夠認真地、深刻地反省自我,對的發揚,錯的改進。而前者喜歡文過飾非,本能地保護自己,習慣性地把責任推向別人或歸於環境,自己總是“千有理、百不錯”,從不觸及自己的靈魂,不願反省和檢點自己,更談不上天天反省、謙虛認真地反省了。

 

魯迅先生說過,他解剖自己往往比解剖別人更不留情面。

 

偉大人物之所以偉大,不是因為他不犯錯誤,而是因為他懂得及時、主動並深入地反省自己,從而減少犯錯誤,或較快地糾正錯誤。

 

稻盛先生說:人生須時時反省,就是說反省必須通過有意識的努力。

 

反省是一種內心活動,反省通向悟境。“悟者,吾心也”,心無靈犀點不通,反省須自覺,他人無從替代。

 

人的眼睛能洞察八方,擁有了反省這一面“鏡子”後,才能看見自己的睫毛。所以,會反省和不會反省,過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3、如何做到自省?

 

那麼該如何聽他人的意見,做到自省?我們認為做好這3點很重要。

 

(1)學會傾聽

 

有句話說得好:成年人最頂級的自律,是克制糾正他人的慾望。

 

當別人給你提建議的時候,當別人提出批評的時候,當別人提出看法你不認可的時候,無論你有多麼強烈的反駁慾望,都一定要克制自己,要求自己閉嘴。

 

耐心聽對方講完,而不要不服氣地打斷對方。

 

有人會問:為什麼?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