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之前,希望你懂得這5條定律

40歲之前,希望你懂得這5條定律
value101 2021-04-16 檢舉

 

老讀者都知道,我每天都寫小隨筆,只是很多不太適合發表,這份稿子,整合了幾篇覺得可以拿出來的,希望對你有些啟發。

 

文中所說的定律,或許你都知道,但是“知道”和“懂得”還真是兩碼事,很多道理,我們年輕時就知道,但是在外界的干擾下,就會慢慢地偏離軌道。

 

也許像我這樣真正經歷了,才能算是懂得吧。

 

1

“奧卡姆剃刀”定律

 

我曾在知乎上受邀回答一個問題:

 

你覺得人生最重要的定律是什麼?

 

我回答的是:“奧卡姆剃刀”定律,可以當成是人生的第一定律。

 

這個定律有個普遍的解釋: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很早就听過,但是,在日常中,我們卻又經常忘記的一干二淨。

 

當年我剛剛創業時,就明知故犯了,因為是做諮詢嘛,總想著辦公室要氣派一些,客戶來了顯得我們有實力。

 

於是,租的職場很豪華,還有自己的獨立辦公室,這樣每月房租就是個不小的負擔。

 

招人時也比較氣派,因為在大公司久了,總想著“專人專崗”:

 

做分析的,就專門做分析,做方案的,就專門做方案,做市場的,就專門做市場......

 

看起來五臟俱全了,可這麼一來,一下子養了一堆人,每月不管業務做了多少,開銷都如同一台大型抽水機。

 

而且,人多了,是非就多,鬧出不少么蛾子,做過企業的人,應該明白我的意思。

 

後來反思,這就是違背了“奧卡姆剃刀”定律。

 

於是乖乖的搬到了共享辦公室,人員也一再精簡,不同的崗位,一個人幹,完全可以,只要薪水給的夠意思,這都不是事兒。

 

也縮減了很多形式化的工作,比如不再召開沒有必要的會議……

 

這樣下來,成本降低了,經營也變好了。

 

“奧卡姆剃刀”不僅適用於創業,它所蘊含的“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原則,完全可以指導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推銷產品,不用和客戶套近乎,直接說能給對方帶來什麼好處即可;

 

做大客戶銷售時,直接找到有決策權的人,中間人越少越好;

 

向領導匯報時,直接說你的結論,不要彎彎繞繞說一堆。

 

可買可不買的東西,就不要買;

 

可見可不見的人,就沒必要見;

 

可說可不說的話,就不要說;

......

 

所謂剃刀,就是讓你剃掉那些可有可無的事,你的精力就不會被浪費,可以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當中。

 

我認識一位商業大佬,襯衫一買就是10件一模一樣的,他說這樣每天不用為穿什麼而耗精力,其實很多商業人士都是這個法則,不讓瑣事佔據自己的精力帶寬。

 

你可能會覺得他們有些極端,但是我敢說,很多人一半的精力都被無端的小事佔據,你要想辦法剔除,生活變得清爽,工作變得高效。

 

當然不止工作和生活,我把“奧卡姆剃刀”推崇為人生第一定律,更重要的原因是,這個定律可以讓你清醒的認識這個世界。

 

當你遇到一件很難判斷的事情時,“奧卡姆剃刀”告訴你:

 

去掉不必要的假設,相信複雜度最低的答案。

 

假設我們穿越到“皇帝新衣”的那個年代,你應該如何判斷一絲不掛的皇帝?

 

第一個判斷是,皇帝穿了新衣,但愚蠢的人看不見,你是愚蠢的人,所以你看不見;

 

第二個判斷是,皇帝壓根什麼都沒穿,所以你看到光身子的皇帝。

 

當然是第二個想法複雜度最低,所以你要相信第二個判斷。

 

按照這個方法,你大概可以避免90%的騙局,遇到推荐股票的,想想,為啥他知道這麼多內幕?為啥他不自己炒?為啥要告訴你?

 

遇到賣祖傳藥方的,想想,這祖傳是怎麼傳下來的?為啥不批量生產?為啥不打廣告?有什麼藥理證明嗎?

 

你會發現,疑問很多,很複雜,所以你大可不必相信,你只相信一條即可:

 

他們在想方設法賺你的錢。

 

40歲之前,希望你懂得這5條定律

 

2

漢隆剃刀定律

 

現實中,很多人會對“奧卡姆剃刀”有錯誤的理解,總是採用簡單的主觀解釋,取代客觀解釋。

 

舉個例子:

 

開會時,一個同事針對你的報告,總提出反對意見,你可能會認為對方是惡意針對你。

 

這個解釋好像挺簡單,假設也少,但這是一個主觀的解釋,是在猜測對方的動機。

 

真相更有可能是:你的報告真有問題,或者他沒理解你報告的意思。

 

第二個定律“漢隆剃刀”,是“奧卡姆剃刀”的延伸,避免你陷入一些誤區。

 

“漢隆剃刀”是美國一位名叫漢隆的學者提出來的,大概意思是:

 

能解釋為“愚蠢”的行為,就不要解釋為惡意。

 

這裡的“愚蠢”是加了引號的,不僅僅代表無知,也包括偶然的、非故意的、其他目的的意思。

 

凡事你輕易的把別人定義為惡意,你的思維就不會再延展下去,只會進入到一種“戰鬥”狀態,原本不是敵人的對方,最後就真變成了你的敵人。

 

如果你懂得“漢隆剃刀”,你會明白,很多矛盾,只是機緣巧合,或是利益驅動之下的正常反應,這裡面並不存在善惡。

 

十幾年前,我做主管時,跟隨一位不錯的領導,他被派到另一個機構,我想跟過去。

 

這時麻煩來了,新來的總經理,也賞識我,找我談了幾次話,想讓我留下來。

 

但我態度很明確,一定要走。這下把新領導給惹惱了。

 

那新領導到處告我的狀,宣揚我的不是,有些甚至是捏造的,調動也一直被他卡著。

 

當時我既生氣,又無奈,畢竟官大一級壓死人。

 

我還主動找新領導溝通幾次,說自己的處境,希望對方能理解。

 

新領導拍了拍我,說:

 

“我理解你,不過你在不合適的時候,站在了我的對面,所以我不會輕易放過你......”

 

後來,事情鬧得很大,地區老大都參與協調,我放棄了很多業務,才調動成功。

 

我應該和新領導結仇了吧?

 

然而並沒有,我在公眾場合見他,仍然熱情地打招呼,當做什麼也沒發生。

 

他也熱情地回應......(嗯嗯,大家都特麼是演員)

 

後來,陰差陽錯,我倆都調到了總部,我當時級別也升了,和他級別差不多,只不過管的內容不同。

 

一次他們部門有項活動,需要我們部門支持,那領導可能顧忌之前和我的矛盾,於是讓他的手下和我的手下溝通。

 

我知道後,主動發郵件給他,說這活動我們一定會大力支持。

 

活動很成功,那領導很滿意,結束當天,會場外下起了大雨,我幫他安排了車,並撐傘把他送到車前,他看著我淋濕的半邊身子,深情地握了握我的手......

 

第二天,他們部門起草了一份郵件,抄送給大領導,狠狠地表揚了我們部門。

 

後來,我出來做培訓,知道我的第一個客戶是怎麼來的嗎?

 

是的,就是這位領導介紹的......

 

我說這個,是想表明,這世界有完全壞的人嗎?

 

絕對有,但是一定不多,多數人不好也不壞,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多數時候,我們都是在對既得利益做出反應。

 

就像那領導剛剛上任,下屬就要跳走,他才要極力阻撓,與其說是針對我個人,不如說他是在維護自己的權威。

 

如果我理解成一種惡意,和他不共戴天的同時,也給自己堵死了一條路。

 

不輕易把別人歸為惡意,真不是高風亮節,最起碼我還沒到那個境界。

 

我只是覺得,除非報復對方,能給自己帶來收益,否則,只會無端消耗自己的精力,給自己樹立了仇家,其他一無所得。

 

你要相信一點,這世界上所有理智的人,出發點一定是利益,你看那些商業大佬,在網絡上撕逼,你真以為他們是在為情懷而爭論嗎?

 

你再看看國家之間的博弈,一會兒好的抱到一起,一會兒恨不得撕碎對方,什麼仇什麼怨?最根本的還是利益問題。

 

你也大可清醒一點,和別人衝突之前,先考慮一下,你的收益和損失各是什麼,成為一個理性的人,別做情緒的傀儡。

40歲之前,希望你懂得這5條定律

 

3

“勞力辯證”定律

 

先說兩件事。

 

第一件,我還在500強時,領導更換頻繁,迎來送往,我觀察到一個現象。

 

那些對待員工嚴苛,作風強硬的領導,當取得好成績,離開原機構時,大家反而會有一種感激和愛戴,之前的苛責會被一筆勾銷。

 

第二件,後來我做諮詢,去一家企業調研,發現一個怪現象。

 

那企業業績非常好,按照常規發展,全體員工放假2個月,都能完成全年任務。

 

可總經理對員工仍然不肯罷手,各種折騰:

 

一會兒全員技能考試,一會兒交叉大拜訪,一會兒產品深度開發......

 

但是,這些動作並不能直接帶來多少業績,而且還給員工帶來很大負擔。

 

我問那總經理,既然業績這麼好,為什麼不給員工稍微放鬆一下。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