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之前,希望你懂得這5條定律

40歲之前,希望你懂得這5條定律
value101 2021-04-16 檢舉

 

 

他說,一是保持節奏,節奏一鬆散,再想緊就不容易了;

 

二是,員工付出越多,越會珍惜成績單的來之不易。

 

這兩件事都可以歸為一個現象,叫做“勞力辯證”定律

 

“勞力辯證”現象,是德國作家羅爾夫提出的一個概念,他講了一個故事。

 

約翰是美國空軍士兵,他好不容易通過了跳傘測試。

 

在這之後,有一個隆重的儀式,每個通過的人可以得到一枚降落繖形的別針。

 

輪到約翰時,他的上司竟然以一種挑釁姿態站在他面前,將別針放到他胸前後,猛擊一拳,結果別針扎進了約翰的身體。

 

從此以後,那枚別針和小小的傷疤,一起被約翰當成了榮譽的象徵。

 

別針被裱進框,掛上牆。而傷疤,約翰一有機會就向人展示。

 

羅爾夫說:

 

這是認知失調的表現,人都有把磨難後的成果“神聖化”的傾向。這些都是無意識的反應。

 

“勞力辯證”可以解釋很多現象,比如:

 

黑社會幫派,入會時都會做一些殘酷的事,因為,這樣一來,通過後會更自豪,對這個組織更有認同感。

 

一個女孩遲遲不願離開人渣男友,也是因為她執著以前付出,以為可以換來浪子回頭。

 

很多人即使公司很差,也不願意離職,就是因為他們覺得以前這些苦,會變成一個個籌碼,遲早會換來亮麗的成果。

 

其實,這都是把苦難神聖化的結果。

 

知道這個定律後,一方面你要提防,當你對一件事物或一個人投入過多情感時,想想會不會是這個定律起了作用。

 

另一方面,你也可以利用這個定律。

 

比如,和人打交道時,讓對方幫你一個小忙,往往是讓兩人關係更深入的方法。

 

我以前的文章寫過,這個定律在營銷界應用很廣,“宜家”就是這麼玩的,家具買回去,你需要動手組裝,但又不是太難,看著你組裝的家具,你會有種莫名的成就感。

 

而“通用磨坊”的蛋糕粉,會讓你打進去一個雞蛋,這個步驟本來大可不必,但這麼一來,你參與了勞動,會覺得這個蛋糕更有價值。

 

這個世界有時挺反常識的,就像經常幫你的人,都是以前幫過你的,那些沒幫過你的人,多半以後也不會幫你,就是因為前者曾經為你有過付出,而後者沒有,這也是“勞力辯證”決定的。

40歲之前,希望你懂得這5條定律

 

4

終結錯覺定律

 

“終結錯覺定律”是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吉爾伯特提出的一個概念,大概意思是:

 

我們自認為可以改變很多事情,但其實可以改變的事情少之又少。

 

吉爾伯特還做了一系列的實驗,來證明我們與20年前的自己,並沒太大本質上的變化,但是我們總有一種錯覺,以為自己變了很多。

 

很多人還想主動改變自己的氣質,比如,原本內向的人,想把自己變得外向。

 

事實上,這種努力往往是徒勞的,就氣質而言,我們最多只能略加改良,卻很難徹底的改變。

 

人類學家海倫·費雪,曾提出“氣質維度”的理論,是說我們的氣質主要由四種激素決定:

 

多巴胺、血清素、睾丸素、催產素。

 

多巴胺含量高的人,喜歡冒險,有創造力,但耐心不足;

 

血清素含量高的人,有耐心,自控能力強,但社交能力差些;

 

睾丸素含量高的人,比較有侵略性,空間感及數字感強,但不太在乎別人的感受;

 

催產素含量高的人,同理心強,表達能力好,善於社交,但是害怕衝突。

 

這些激素,各有優劣,但卻很難改變,因為都是刻畫在我們基因裡的。

 

我覺得這對很多人是個好消息,你不用刻意去迎合了,不要想著非要把自己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

 

如果你是血清素含量高的人,每次和人打交道,你就會覺得是一種莫大的消耗,一個人待著,才是在充電。

 

那就盡量別選擇和人打交道的工作,選擇那種專研類的,既能做的好,也會很開心。

 

如果你催產素含量高的人,每次和人打交道,就是一種充電,一個人待著時,就會覺得能量消耗的快。

 

那你最好選擇銷售等和人打交道的工作。

 

環境的影響和自己的努力,多少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但成效往往不大,你非要逆著來,別人難受,你自己也難受。

 

這個世界參差多態,需要各式各樣的人,遵循自己的本質,就是最好的選擇。

 

關於“終結錯覺”,我們更容易犯的毛病,就是總想改變他人,我們連改變自己都這麼難,改變他人又談何容易?

 

我是一個很要強的人,但我的孩子很小時,就展現出佛系的一面,非常不愛競爭。

 

我曾想過無數個招數,上過心理強化班,參加過一些對抗訓練等等。

 

可無論怎麼折騰,他還是個佛系小孩。

 

有一次參加圍棋比賽,遇到一個實力明顯比他弱的,他卻輸了,事後告訴我,自己是故意的,我問他為啥,他說:

 

“那小孩快哭了,說已經連輸了3場,這次再輸,他爸一定會打死他......”

 

所以,我也終於明白,這娃的氣質就是這樣,何必為難他呢,讓他按照自己的本性發展吧,誰能定義未來會怎樣呢?

 

你看, 我們連自己孩子都改變不了,更別說改變其他人了。

 

如果你做過管理,應該知道,改變一個員工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很多單位都希望通過培訓、輔導、管理等手段,去改變一個員工的態度和特性,其實也都是徒勞。

 

最好的辦法就是美國西南航空說的那樣:

 

“僱傭看態度,技能靠培訓”。

 

價值觀、性格特點之類的東西,靠外界是很難改變的,管理者最好的選擇,就是找到合適的人。

 

管理大師德魯克也說過類似的話,大概意思就是:

 

管理者的主要任務,不是去教育員工,還是去尋找合適的員工,再把他們安排到合適的崗位上。

 

所以,放下那顆要改變世界的心吧,“尋找”比“改變”務實很多。

 

網絡流行話說,改變自己的是神,改變別人的是神經病。

 

很有道理,你肯定不是神,你也不想成為神經病,對吧?

40歲之前,希望你懂得這5條定律

 

5

無限遊戲定律

 

王興很推荐一本書,名字叫做《有限與無限的遊戲》。

 

所謂有限遊戲,就是以乾掉對方為目的,對方死了,你就贏了。

 

而無限遊戲,是以自己的生存為目的,不是和誰比,就是想辦法一直讓遊戲可以玩下去。

 

說白話一點,就是“活著比啥都重要。”

 

這大概是一個樸實的掉渣,卻又容易被忽略的一個哲理。

 

我曾參加一個媒體人的沙龍,向很多年輕的自媒體朋友講自己的心得。

 

我提了一個問題:

 

“做公眾號最重要的是什麼?”

 

有人說,寫出爆款文最重要,有人說,做人設最重要,有人說,科學化的運營最重要......

 

我說:

 

“這些都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不要被封號。”

 

所有人聽完都哈哈大笑。

 

我確實一直遵循這個底線,凡是有一點點敏感的東西,都會再三考慮和處理,因為你做的再好,寫了不該寫的東西,被封了,這場遊戲對你來講就結束了,還想要什麼自行車?

 

作家們都有一種按捺不住的吐槽欲,在漫長的時間裡,總會有不少人忍不住,結果消失了,而你忍住了,時間幫你處理掉了競爭對手,你始終還在局裡愉快的玩耍,這不就是最重要的事情嗎?

 

所以,不要爭一時長短,而要關注,哪些事情可以讓你一直玩下去,對於所有人來講,“活著”就是一件具有普遍意義的事情。

 

我們都挺愛拿“複利”說事,還總拿巴菲特當例子。

 

其實巴菲特30歲時只有100萬美元,中國如今很多人都擁有這樣的財富。

 

眾所周知,他投資的年化收益率是20%左右,按複利計算,他50歲時會擁有多少財富呢?

 

大概不會有你想的多,是2億美元左右,雖然比起普通人已經老牛逼了,可是這樣的數字也就是一個普通的富豪而已,不足以讓這麼多人敬佩。

 

事實上,巴菲特如今845 億的資產中,有842 億,是他50 歲以後掙到的。

 

而其中的815 億,是巴菲特在65 歲以後掙到的......

 

你如果真懂複利,應該知道,越往後,雪球效應才越大,所以巴菲特真正牛逼的地方,不是別的,就是“活”的長。

 

從10 歲炒股,幹到90 歲,資金要活著,人也要活著,才能成為一個傳奇。

 

另一位投資高手,寫了《股票大作手回憶錄》的利弗莫爾,在巴菲特出生那一年,資產就高到了2億多美元,那時美國一年財政收入才42億。

 

但後來利弗莫爾自殺了,財富的神話沒能繼續下去。

 

因此,你要抱著無限遊戲的原則,來經營事業和生活,保持平和、健康、避免那些巨大的損失,你才會真正享受複利帶來的好處。

40歲之前,希望你懂得這5條定律

 

敲敲打打,竟然搞出了6000多字,這年頭,能看完這麼多文字的人,估計也不多了。

 

然而,忍受枯燥,保持思考,是成事的先決條件,這兩種能力,都不是視覺化媒體能帶給你的。

 

所以,為自己點個贊吧,如果你有什麼啟發,也歡迎留言。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