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就是能改變人生的“洛克定律”
你是否也常有這樣的困惑:
每天都很忙,卻不知道到底在忙什麼。
對現狀並不滿意,卻提不起幹勁去改變。
立了一堆Flag,一個也沒能完成。
在迷茫的生活中奔波,疲憊不堪,感到空虛,找不到自己的價值。
其實,想要改變並沒有那麼難,你可以運用洛克定律去調整你的目標,一步一步往前邁進。
如何運用洛克定律制定目標呢?
“三分鐘心理學”充電時間
第一,困境想像法。
每個人都有一種感知偏差,往往低估自己和目標之間的差距。
華為曾有位名校畢業的高材生,寫了近萬字經營戰略的問題,換來任正非一句話:
“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議送醫院治療;如果沒有病,建議辭退。”
為了對自己的目標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心理學家加布里埃爾提出了“困境想像法”。
在行動之前,仔細想像一下,自己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並製定解決困難的方案。
村上春樹33歲,為了長久寫作,決定提升自己的耐力,開始跑步。
每當哪天不想跑步,他幾乎是程序性地用這段話質問自己:
“我作為一個小說家在生活,既不需早起晚歸擠在滿員電車裡受罪,也不需出席無聊的會議。
與之相比,不就是在附近跑上一個小時麼,有什麼大不了的?
然後,想像滿員的電車和無聊的會議,他就能係好跑鞋的鞋帶。”
困境想像法,實際上是在現狀及目標之間建立一條清晰可見的路徑。
看清路徑,當你遇到困難,才不會驕傲自滿,也不妄自菲薄,而是腳踏實地地往前。
然後,在這條路徑中,找到那個“甜蜜點”,就是說一個處在舒適區之外,又離得併不太遠的挑戰。
盯准處於甜蜜點的目標,改變最為迅速。
第二,養成微習慣。
村上春樹寫作38年,從未靈感枯竭,每年都保持著高產量的輸出。
談到高產秘訣,他平淡地說:“這跟每天堅持慢跑,強化肌肉,逐步打造出跑者的體型異曲同工。”
為此,他有意識地養成了一個近乎刻板的習慣。
每天寫4000字。如果靈感如泉湧,絕不多寫;如果大腦空空,也絕不少寫。
優秀,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源於那些每天反复做的事,是一種習慣。
你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要實現這個目標,我今天可以做什麼?
將這一行動固定下來,不要著急,微小的進步,會像滾雪球一樣。
第三,及時反饋。
就像打羽毛球一樣,如果你永遠以錯誤的姿勢揮拍,即使練習幾十年,也贏不了比賽,甚至還會讓自己受傷。
而反饋,就是為了讓你清晰地知道,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該如何調整。
富蘭克林希望自己養成13個美德,包括節制、緘默、秩序、決心、節儉、勤奮、誠信、正義、中庸、清潔、平靜、貞潔和謙卑。
乍一看,擁有這些品質,已堪稱聖人,富蘭克林卻執著地將自己作為藝術品一般精雕細琢。
他先給每一條美德做出清晰的定義,比如節制,是飯不可吃脹,酒不可喝高;再比如平靜,是不為小事、常事或難免之事亂了方寸。
然後,他將美德的目標拆分到每天,並做了一張“反饋表格”。
每週只專注培養一條美德。
這一周,他保證那一行中不會出現小黑點,同時在晚上記下與其他美德的過失。
13週為一個循環,每年循環4次。
在每一天的反饋中,管理著自己的行為,克服人性的弱點,從底層印刷工成為美國精神的象徵。
每一次的及時反饋都記錄了我們的成長,當你回頭看時,會發現,原來我們走的每一步都算數。
及時反饋,就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
日本設計大師山本耀司曾有一段名言:
“我相信一萬小時定律,我從來不相信天上掉餡餅的靈感和坐等的成就。
我要做一個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勢必實現的決心認真地活著。”
紀錄片中,7歲的托尼,出身於貧民窟,是最調皮的那個孩子,跟同桌談戀愛,跟同學打架,導演甚至斷定他28歲會在監獄裡。
但每一個看過《人生七年》的觀眾,都一定會說托尼過得最快樂。
7歲時,他想做騎師。
14歲,為了成為騎師,他在賽馬場做助理。
導演問他:“如果未來成為不了騎師,怎麼辦?”
他答:“當出租車司機。”
28歲,他參加過兩次馬術比賽,因為技術不合格,真的成為了一名出租車司機。
他說:“一兩年之後,打算開酒吧。”
導演問:“酒吧失敗怎麼辦?”
他毫無猶豫:“那就繼續開出租車唄。”
直到56歲,他在西班牙買了房,還真投資了間酒吧。
雖然酒吧倒閉,他又回到英國,在倫敦郊區買房,卻擁有一個十分幸福的家庭,過著朝氣蓬勃的生活。
托尼說:“我這輩子,沒有一件事是想去做而沒有做的。”
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富蘭克林、村上春樹、乃至牛津畢業的約翰,但或許你也會想要擁有托尼那鮮活的生命力。
古羅馬的小塞涅卡說:“有些人活著沒有任何目標,他們在世間行走就像河中的一棵小草,他們不是行走,而是隨波逐流。”
其實有什麼樣的目標,就有什麼樣的人生。
有目標的人永遠會在頂峰俯視這個世界,沒目標的人,永遠只會在谷底仰視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