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叔本華: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value101 2020-11-25 檢舉

 

 

叔本華談生死,並非真正否定生死,並非進入虛無主義的殿堂,而是在肯定人生,要人們不要為死亡的恐懼所束縛,要肯定生命的意志。

 

他也談人世間的名利,也並非是否定名利,而更多是談論人生和名利的關係,名利對人生的影響,以及如何正確地對待名利,就是這樣一個人,讓我們覺得更加親近,因為他不是在否定我們所肯定的東西,而是在告訴我們應該怎樣正確認識這些東西。

 

總之,人們把叔本華看成是悲觀主義哲學的代表,然而,對於人生,叔本華從來不悲觀,相反,他一直是積極的。

 

叔本華一生,寫了大量的隨筆,這些隨筆,也許是最好認識這個人的一道門戶,《作為意志和表像的世界》雖然洋洋大觀,能看到叔本華思想的精華,可是關於這個人,卻知之甚少,但是看其 隨筆,叔本華其人,就突然躍入眼簾,彷彿在和你談話,談寫作,談美,談歷史和文學,什麼都談,就像一個智慧的老人在說著自己的經驗,絕對沒有咄咄逼人,絕對沒有居高臨下, 反而讓人覺得親切。

 

今天有不少書,冠以"叔本華的人生智慧"、"叔本華的處世哲學",被很多人當做"雞湯"來讀,這不得不說,帶有某種諷刺的意味。

 

他活著的時候,輸給了時代,他死了之後,時代慢悠悠地承認了他。

 

叔本华: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叔本华: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要麼孤獨,要麼庸俗,這句被無數人熟知的話,其實也是叔本華對於人生的態度。

 

孤獨是困苦的;

但可不要變得庸俗;

因為這樣,你就會發現到處都是一片沙漠。

 

但說出這句話的叔本華,早年卻不得不被迫從商,接受父親的遺產。 直到他的父親去世之後,他才能重新跟隨自己的內心,去探索學問。

 

1809年,叔本華進入大學,學的是醫學,轉而對哲學發生興趣,為此去柏林學習了一段時間。 他以《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獲得了博士學位。

 

除去早年短暫的經商經歷,叔本華一生都在和哲學打交道,都在尋求最高的自在之物。

 

但比較奇怪的卻是,奠定他一生成就的東西,卻在他三十歲之前就已經完成了,短短幾年時間,他就將人生最重要的東西給弄出來了,就把整個智慧的框架給奠定了,往後餘生,都是在查缺補漏。

 

後來的尼采,跟著叔本華的悲觀意志主義,卻走出了積極的悲觀主義,叔本華否定了人生,尼采則充分肯定了人生,但稍微讀一點尼采,你就會發現,尼采的樂觀,完全籠罩在悲觀的情緒里。

 

甚至把這兩人放在一起看,你會發現他們,一個積極樂觀地談論悲觀,另一個卻在陰暗悲觀的生命底色中鼓吹生命的昂揚,前者是叔本華,後者是尼采。

 

叔本华: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叔本华: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我們閱讀叔本華,也許難以像這位老人一樣,用一種輕描淡寫的語氣說:"世界是表像",也不能像他那樣在悲觀中積極地生活。

 

叔本華本身就是矛盾的,他的哲學和生活,他的生活,並不是踐行他哲學的實踐。

 

他談人生的智慧,可是自己的生活可以說是一團糟。

 

叔本華脾氣火爆,他曾因受不了一個女裁縫製造的噪音而把她推下樓梯,導致她成為殘疾,叔本華為此按季度付給她終生補償,在此人過世時,叔本華寫到:"老婦死,重負釋"。

 

他大談悲觀主義,可是生活卻異常積極,他被稱讚為一個詼諧而且能侃侃而談的人,他每天閱讀泰晤士報,瞭解時勢變化。

 

如果說康得的哲學和康得這個人一樣"規律",那麼叔本華和他的哲學,是不一樣的。

 

也許只是因為,哲學是他對真理的追求,所以這部分令人嚮往和感動,而生活終究是私人的墮落的東西,因此也無法怪罪。

 

叔本華和尼采,都是和現實充滿矛盾的人,叔本華肯定悲觀,卻把生活過成一種樂觀的典範,而尼采,肯定人生,生活卻過得悲觀無比,最終瘋癲在人生途中。

 

每個人都是一面面向天堂,一面奔向地獄,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能丟掉自己身上向下的部分而僅僅追求向上的部分。

 

但我們應該肯定每一個人對於真理的追求,因為真理存在,故而生命不朽。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