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鍋是一種無能的表現

甩鍋是一種無能的表現
value101 2020-09-20 檢舉

 

01

週日跟朋友一起逛商場,逛著逛著朋友的兒子肚子疼,朋友趕緊帶他去廁所。

大概十幾分鐘後,朋友和孩子回來,我看著孩子臉上掛著淚痕。我有些擔心地問:“孩子肚子是不是特疼,要不要去醫院?”

朋友二話沒說,把腳伸過來,我一看腳踝部位有一大塊淤青,還滲出了血,我說:“到底怎麼回事?”

她斜睨著眼睛,指著兒子的頭:“還不都怪他,非要去廁所,害我摔了一跤!”

她說完不過癮,還扭了下孩子的耳朵,孩子躲閃著,嘴巴里不停的道歉:“對不起,媽媽!”

朋友怎麼能這樣呢?明明是她的問題,怎麼能怪到孩子身上?

到了吃飯的時候,朋友給孩子點了份兒童餐,孩子吃了一半想去玩,朋友立馬來了火氣:“又剩飯!又剩飯!我天天吃你剩的飯,你看我都胖成什麼樣了!”

她不停地數落孩子,孩子用驚恐的眼神望著她,一句反駁的話都不敢說,好像默認了媽媽所有的指責和抱怨。

朋友是典型的“甩鍋俠”,遇到事情,從來不考慮是不是自己出了問題,直接就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

如果被她“甩鍋”的是成年人,對方還能理直氣壯的反駁幾句,可被“甩鍋”的是孩子,是那個對自己超級忠誠和信任的人。這樣的惡意詆毀,孩子的整個自我認知就坍塌了。

孩子會在我們不斷重複的指責聲中,構建自我形象。父母說自己丑,那就是醜的,父母說自己笨,那就是笨的。哪怕一開始不認同,時間久了這些話語,種進了孩子的潛意識,慢慢地,他就真成了我們口中那個不堪的樣子。

甩鍋是一種無能的表現

 

02

記得心理諮詢師李雪在《走出劇情》這本書裡,講到自己的成長經歷:

她的媽媽有被害妄想症,經常把生活裡的任何不如意、任何挫折和意外,都歸結於她。甚至出門崴了腳、打不到車、工作不如意,都會向她潑髒水。

在媽媽的“甩鍋”式陪伴下,李雪在生活中很不自信,嚴重的時候,還會自我懷疑。

心理師周慕姿說:“習慣自我懷疑的人,很容易掉入自責的陷阱中,會時常擔心自己做不好,造成別人的困擾、愧對別人。為了擺脫這個焦慮,他會更努力地追求客觀評價和外在的肯定。”

所以,小時候李雪最執著的事情,就是向媽媽證明她不是那樣的人,她總覺得跟媽媽說清楚了,媽媽就會愛她了。

後來,她參加工作,只要遇到同事朋友質疑她、詆毀她、對她評價不好,她就會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來證明自己,讓他們改變對自己的看法。

每天都靠著別人的評價,來提升自我的認同感。這種行為,就像看別人臉色,過自己日子一樣拘謹難受。而更重要的是,我們的脾性越是如此,越容易碰到愛“甩鍋”的人,彼此糾纏在一起,產生更多的負能量。

父母“甩鍋”,看似是簡單的行為,對孩子卻是一生的影響!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