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鍋是一種無能的表現

甩鍋是一種無能的表現
value101 2020-09-20 檢舉

 

父母“甩鍋”,看似是簡單的行為,對孩子卻是一生的影響!

甩鍋是一種無能的表現

 

03

演員伊能靜排行老七,上面有六個姐姐。盼子心切的父親在她剛出生時,一看又是女兒,直接離家出走了。

媽媽被拋棄,整天以淚洗面,但媽媽並不恨爸爸,反而把無處發洩的情緒對準了她。整天對她說:“就是因為你,爸爸才不要我們的!”

後來,媽媽改嫁到日本,就把她寄養到鄉下,替她找了一個養母。等到大一點的時候,媽媽又讓她跟著自己結了婚的姐姐生活。

這樣顛沛流離的生活,持續到十四五歲,媽媽才把她接到身邊。可是此時的媽媽,適應不了日本的生活環境,每天也不快樂,總在夜裡偷偷地哭泣。

從小在媽媽的抱怨聲中長大的她,內心裡有深深的罪惡感,她把媽媽的“壞情緒”承接下來,以一種彌補的方式,開始背負起養家的重擔。

伊能靜十六歲就出去打工,刷了一年盤子,之後簽約唱片公司,進入娛樂圈打拼。她在採訪中坦言,爸爸雖然拋棄了自己,但並不恨爸爸,反而對媽媽的怨言比較大。

我想,媽媽把婚姻不幸“甩鍋”給她,讓她的心理承受了無法承受的重量,她內疚,她自責,她渴望愛又不敢奢求愛。她只好拼命的付出,來慰藉自己受傷的心。

這樣的人,大多數都活得很用力,每天都緊繃一根弦,拼命地向前跑,生怕自己停下來,變得不優秀不被人愛。他們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即使事業做得很成功,也會因為找不到自我而陷入痛苦中。

甩鍋是一種無能的表現

 

04

心理諮詢師尹建莉說:“父母'甩鍋',其實是一種心理的防禦機制,在心理學上稱之為'折射'。就是父母遇到問題,把不能接納的情緒、特徵等歸因、轉移到孩子身上的一種行為。”

說到底還是我們做父母的不成熟,又因為孩子處於弱勢地位,比較容易承接我們的情緒,於是孩子就成了“甩鍋”的對象。

但我們“甩鍋”一時爽,孩子卻要用一生來償還。所以,為人父母最大的善意,就是不“甩鍋”給孩子。

當情緒來臨的時候深呼吸,盡量的從自身出發,找到問題所在,然後解決問題。我相信只要這樣做,孩子也會從我們身上學習這種正確處理情緒的方式,長大後不做“甩鍋”父母。

甩鍋是一種無能的表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