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幾歲到35歲,決定你一生收入的90%
②不能認同的是什麼?
③憑自己的個性在做的事是什麼?
要有“公司內部交涉力”,以獲得自由
熬過22~25歲三年的學徒期,打下基礎,就到了28歲。25~28歲這三年把精力都花在確立自己的No.1上,到了29歲差不多就該稍微停一下腳步了。
29歲以前,你的眼光一直盯著公司內部,把能量投入在現在的公司上,29歲是放眼公司外部的時候了。
在現在的公司裡一直努力做下去?跳槽?自己創業?做自由職業?29歲至30歲要考慮“下一個舞台”。
可以說,這一時期是二十幾歲職場準備期的最後一圈。
說到“放眼公司外部”,很多人就把建立廣泛的人脈確定為目標,這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在急著去參加交流會或研討會之前,請稍微檢點一下自己是否已經準備充分。
也就是看自己是否已經具備公司內部交涉力。在公司裡,使自己的意見得以順利通過的這種交涉力有多強?有多少事情是自己可以酌情處理的?自己有決定權的、能自主定奪的範圍有多大?
如果在28歲已打造出自己的No.1,那麼,你就能明確地回答說:“相信如果好好去交涉的話,在一定程度上自己是可以做主的,上司不會干涉。”
說到底,在公司外部建立人脈的短期目的有兩個,你和對方都一樣。
① 是尋求公司沒有的資源。
② 是獲得新的商業機會。
不具備公司內部交涉力的人,無法達成這兩個目的。所以,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方,這種交流都沒有什麼意義。
如果你在28歲以前熟悉了工作並做出了成績,不妨考慮一下跳槽。臨近30歲時是進一步積累新的職場經驗,增加附加值的絕好機會。
再怎麼說,人是生物。趁有體力、精力、能量的時候,做一些辛苦的、新鮮的事情比較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覺得29歲時的跳槽是“應該大力提倡的”。
通過換公司,也可以檢驗一下本壘打的真正價值。換句話說,能判斷出你打的本壘打是靠公司的招牌打出來的,還是真正憑自己的實力打出來的。
當你跳到其他公司也能準確擊中或打出本壘打的時候,你就能得到廣泛的認可,“啊!這傢伙真是有實力!”
在前一章中,我講過“要有'公司內部交涉力',以獲得自由”,如果你在公司外部也得到認可,那你職業生涯的自由度就會越來越高。
就算你30歲以後一直留在你跳槽過去的公司,也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等你再次跳槽時,也不會是從少數的幾個選項中妥協,而是能夠自由選擇“更加如自己所願的好公司”。
如果你想創業或者想做自由職業,那麼在獨立之前跳一次槽,經歷一次變化吧!然後在新的公司打出本壘打,掙足名氣。自己經營需要一定的資本,“好評和信賴”也是不可或缺的資本,還是提前贏得比較好。但是,如果你在現在的公司受到的評價很高,也擅於管理人,“將來的目標是成為公司的經營主管”,那你還是不要跳槽。雖然也有日產汽車公司總裁克洛斯·戈恩這樣的特例,但在多數企業,成為高層的都是公司的元老級人物。一畢業就進入公司的員工和中途跳槽進來的員工,如果他們的實力相當,那麼能成為領導的更多是前者,因為他們被認為更理解公司的做法,對公司更忠誠。
29歲時的跳槽是一次讓自己發光的“舞台選擇”
剛畢業沒有工作經驗的人和20歲上下的人,一般都不清楚自己的適應性,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工作。
但是,在即將步入30歲的時候,如果你想跳槽,就必須明確自己的強項和適應性以及想做的工作。
剛畢業、二十幾歲前半期時,找工作和跳槽是“公司挑選你”,帶有那麼一點被動的性質,而29歲之後的跳槽應該是主動的,是你“用嚴厲的目光來挑選公司”、“是不是不管什麼樣的公司,你都可以把自己賣給它?”、“自己挑公司?我不行,只要有公司要我就行了”,如果是這樣,那你就不應該跳槽,而應該從今天開始就老老實實做個學徒,重新開始,注意!不是從明天,而是在今天!
臨近30歲時,可以把自己賣給它的公司有個必要條件,就是“去那裡確實能留下業績”。
最好是評價體系容易體現個人成果的公司。在向該公司的在職員工作調查時,要打聽好公司的評價基準和方法是不是用數字來說話。
如果這個公司很受人關注,只要打出本壘打就會成為社會焦點,那就最好了。規模不一定要有多大,規模小點兒,但擁有某個No.1的也行。還有,有普遍性同時受關注度又高的公司也不錯。
這麼想來,我感覺29歲時的跳槽就是一次“舞台”的選擇,是通過華麗的表演來擴大自己的名氣和實際業績。
這時會有兩個選擇。一是有名的公司,在某個部門做出成績就會成為焦點的那種。二是本身沒有名氣,但通過你的努力有可能使它變得有名的公司。
不用說,難度高、風險大的是後者。所以,如果你想很快登上“好的舞台”,我建議你去有名的公司。
當然,有名的公司也並非什麼都好。
首先,要好好分析一下你自己的性格和能力是否與公司的文化氛圍相吻合。
要了解這一點,光聽獵頭以及該公司在職員工的話是不夠的。公司網頁上掛出來的經營理念、經營者在接受采訪時說的話都不能做到有的放矢。
體現“真實的公司文化”的不是公司在說什麼,而是在做什麼。
公司網頁上寫著“重視每一位員工是我們公司的理念”,可如果福利待遇不好,評價體係也不明晰,那麼,這種理念就只是社長的妄想。
儘管主管嘴上說“要開拓那種在業界投石激浪的新業務”,然而,推出的產品卻是對某種產品的簡單複制,那麼,體現真實的公司性質的是後者。我們就會知道這個公司“不是以開發市場前景未知的創新性產品為主,而是重在製造。製造那種雖然沒有什麼創新性,但在其他公司先行開發的市場中能穩穩地銷售出去的產品”。如果你擅長開發新產品,那它就“不適合你”。而如果你有搞銷售的技能和經驗,擅於處理需求和供給的平衡,那就正好對路。
其次,了解公司的商業模式。
例如,在亞馬遜,我進公司的時候要處理的商品只有書。看上去很風光的是編輯,他們分析什麼樣的書能熱賣,然後撰寫書評和內容簡介,和出版社聯繫。我記得,當時很多人都夢想著做編輯,就像很多有志於加入出版社的人都希望做編輯一樣。
但是,亞馬遜的商業模式是零售。它不是靠編輯或寫文章盈利,而是靠出售書這種“商品”盈利。對照這一商業模式,搶手的部門就是與零售有直接關係的採購員。
編輯要花很多心思,想辦法“賣出這本書”,但站在整個公司的角度看,“就算那本書賣不出去,其他書能賣出去就行了”。把有可能賣出去的書,按有可能售出的冊數,在恰當的時機引進了,然後賣出去,這就是採購員的工作。這個部門的重要性比其他部門要大得多。
在出版業界摸爬滾打的我很清楚自己真正的能力不是編輯,而是能在短時間內判斷出一本書能否暢銷。當我要發揮這項能力、專攻商業書籍的時候,我覺得我應該從編輯轉到採購員,於是提出了調動申請。
有時候,眾人注目的部門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部門。所以,要理解公司本質上的經營模式,這一點很重要。
怎樣活用獵頭和社交網絡
如果你想被人挖走,就要重視公司內部和業界的人脈。
公司要得到高層次人才,或者想籠絡人才來秘密推進某個項目的時候才會挖人。這其中,公司要秘密推進一個項目的時候才會看中二十幾歲的年輕人。
一個企業要成立新事業部,就要招新人,這時,如果公開發布招聘信息的話,正在秘密進行的計劃一下子就會洩露給競爭對手。因此,只向Recruit Executive Agent和Korn/Ferry International這樣的獵頭公司發出招聘信息,招募合適的人才。此時,參考的是周圍人的評價。
“這項工作,那個人幹得很不錯!”要成為能讓同事、客戶、以前的上司對你作出如是評價的人。這是被挖走的必要條件。
如果你想收集跳槽方面的信息,社交網絡,如“臉譜”(Facebook),會有所幫助。“臉譜”與“推特”相比,用戶也許會少一點兒,但它今後有可能會成為一個強有力的工具。
向非特定多數擴散信息的“推特”(Twitter),是不經意地獲得工作信息的地方,適合自我介紹。由於聯繫很不緊密,所以通過它來找工作,作用不大。
但是,臉譜網中卻存在人際關係。以前的同事就不用說了,學生時代的人脈,與留學時曾在一起後來卻失去音信的國外的朋友之間的交流,通過“臉譜”都能恢復。在交流彼此的興趣、近況的過程中,就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機會:“有一份這樣的工作,來我們公司怎麼樣?”
我還要向你推薦專門為就業和商務而做的SNS“LinkedIn”(高效地為白領準備的社會性網絡服務)。矽谷也用它,也已經出了日語版,由於外企用人信息很豐富,所以,很多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的持有者也都登錄了其英文網站。
我有個有點兒大膽的預測,在不久的將來,獵頭將面臨失業。我切實感覺到,由於SNS的出現,人和企業、人和商業、商業和企業直接聯繫的時代將會到來。
在網絡時代,對一個人的評價會超越時空,隨處可查。如果你要通過“臉譜”來跳槽,那麼,你不僅要重視公司內部和業界的人脈,還要重視你整個人生中的人脈。
“提高年薪的跳槽”有三種模式
人人都希望每跳一次槽,年薪就提高一些。
最常見的跳槽模式是,跳到同行業內的其他公司。
從“年薪最高600萬日元”的公司,跳到“年薪最高800萬日元”的公司。的確,收入是提高了,在之前的山上適用的技能和要跳過去的山上相同,所以變化幅度以及沖突都比較小。這裡要注意,如果你太在意薪水而失去信用這一資產,那將本利全無。還有,你也未必能適應新的工作崗位。我知道有許多人在原公司是S級的人物,跳槽後反而不能完全施展才幹。
模式二是跳到完全不同的行業。
從“30歲年薪最高600萬日元”的行業,一下跳到“30歲年薪最高1500萬日元”的行業,在各個山上適用的技能幾乎完全不一樣。就算你想這樣跳過去,但由於高度不同,會掉下來的。現在處在600萬日元的山的山頂,要跳過去的山的山頂降到350萬,你穩穩噹噹地跳過去,然後從那裡往上爬,也許更能實實在在地提高收入。
模式三雖然也是跳到不同行業,但是,在要跳過去的山上能一點一點地積累必要的技能。
首先,發揮在最初的山上獲得的技能,跳到第二座山上,在那裡學習其他技能,於是總共就擁有了兩種技能,一是在最初的山上獲得的,二是在第二座山上獲得的。這樣一來,如果你要跳到第三座山上去時也更有利。在第三座山上工作的過程中進一步學習,技能就變成了三種,榮登第三座山的山頂也不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每一次跳到不同行業都掌握多樣的技能,然後以此為武器,一點一點地往高山上爬。雖然個人履歷會弄得有點亂,不好跳槽,這的確是不足之處,但是,卻能夠實實在在地學到獨一無二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