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湖濱散記》才明白:離人群越遠,離自己越近

重讀《湖濱散記》才明白:離人群越遠,離自己越近
value101 2025-01-20 檢舉

 

幾乎不會有人跋山涉水,走那麼遠的距離,來與他進行一次無關緊要的社交。

在這裡,他可以盡情享受無人打擾的時光。

白天時,他就開墾荒地,自己種植蔬果,解決自己的溫飽;

偶爾興致來了,他還會漫步去松林裡觀察彩虹美麗的拱腳,去曠野裡聆聽風吹過的聲音。

到了晚上,他不是安靜地看書、寫日記,就是摸黑去外面走走,感受那種極致的靜謐。

他與日月為友,與草木蟲魚鳥獸為伴。

在大自然的四季輪轉中,他終於治癒了自己的迷茫,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他在書裡由衷地感慨:“我的心自由了,歡樂和幸福填滿了我的小屋。”

梭羅的這段經歷,讓我想起了黑塞曾說過的一句話:

“上帝藉由各種途徑使人變得孤獨,好讓我們可以走向自己。”

人也只有在一個人的時候,才會處理自己與自己的關係。

世人常說:平庸的人,用熱鬧填補空虛;聰明的人,用獨處成就自己。與其被慾望裹挾,在最繁華處迷失自己,不如遠離塵囂,深居簡出。

在一個人的時光中,讓心靜如平湖,你便能透過它,照見最真實的自己,也照出自己想過的那種生活。

 

3

享受獨處

抵達生命的最高境界

在瓦爾登湖畔的貝克農場,還住著一個叫約翰·菲爾德的人。

梭羅曾在一次避雨時,偶遇了他。

梭羅發現,雖然他也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住在森林深處,卻把日子過得毫無生氣。

原來,菲爾德儘管每日種田、釣魚,但他憧憬的卻是富裕奢侈的生活。

所以越是隱居,越是獨行,他就越是感到痛苦。

與菲爾德不同的是,梭羅對這種孤獨清苦的生活卻甘之如飴。

他吃自己親手播種的馬鈴薯、豌豆和青玉米。

想要米麵油鹽或購買置衣物時,他一年中只需要工作6個星期,便可以滿足自己的全部需求。

剩下的46週,他可以全部用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以及思考生活的真諦。

獨處久了,他慢慢發覺,原來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寧靜。

記得《瓦爾登湖》出版後,有記者就曾問過梭羅一個問題:“你怎麼能放棄掉生活中那麼多快樂?”

梭羅回答:“因為我非常喜歡這種生活。”

也許在世人眼裡,他人的稱讚,寬敞的房子,奢華的衣物,才是生命裡必不可缺少、值得畢生追求的東西。

但梭羅用他兩年極簡的生活告訴我們:

人也好,物也罷,一個人能拋棄的東西越多,他的內心才會越富足。

梭羅獨居在瓦爾登湖畔的兩年時間裡,擺脫了外界的束縛,拋卻了物慾的羈絆,回歸到了生命最本真的狀態。

反觀生活中很多人,總是為了獲得內心的歸屬感,不自覺地去迎合外界,結果越活越迷惘。

其實,比起外界的熱鬧與浮華,真正成就一個人的,反而是那些獨行的時光。

法國作家馬德說:“人的靈魂,只有在獨處中,才能洞見自身的明澈,才能盛享到生命的蓬勃。”

沈下心來做一個獨來獨往的人,過好一個人的浮世清歡,一個人的細水長流,我們便能超脫世俗,直抵生命的最高境界。

詩人愛默生曾說:“沒有哪個美國人,比梭羅活得更真實。”

《瓦爾登湖》出版後,梭羅聲名大振,他也依舊不肯接受世人的追捧,往人群之中走。

兩年多的獨處生涯,早已讓他明白:離人群越遠,才能離自己的靈魂越近。

孤獨是可貴的。

在不被打擾的時間和空間裡,完全依照自己的意願來度過,是一種莫大的自由;

累了,倦了的時候,適時避開人群,靜靜地獨處一段時光,對我們來說,更是一種極大的慰藉。

讚吧 ,於獨處中,審視自己;在反思中,讓靈魂回歸安寧。

做一個不往人群裡走的人,我們終能邂逅最真實的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