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鐘書《寫在人生邊》: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錢鐘書《寫在人生邊》: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value101 2025-01-06 檢舉

 

驀然回首才發覺,所謂繁華不過轉瞬即逝。喧囂落下,內心只剩一片虛無。

錢鐘書先生早早看透這點,他的一生活得灑脫而輕鬆。

民國時期,國民政府某高官許諾讓錢鐘去聯合國任職,生活待遇遠超國內。

錢鐘書一口拒絕。

他深知高官厚祿必有代價,索性不入局,也不必受驅使。

又過了幾十年,錢鐘書的小說《圍城》改編成電視劇,一時間萬人空巷,名利滾滾而來。

他毫不在意。起居日常依然簡樸到寒酸,對待記者採訪一概拒絕、

對他而言,這些浮華都是對生命的浪費。

他更願意把寶貴的精力,投入學術研究。

莊子有云,物物而不物於物。

意思是人應該駕馭外物,而不是被外物控制。

從現在起,請謹慎地選擇自己的生活,給慾望精簡,把虛榮看淡。

心乾淨了,人生才能找到真正的方向。

 

3

在苦痛中,習慣自癒

在《寫在人生邊》這本書中,最多的不是閱讀的思考,而是錢鐘書對生活的隨想。

某天他買了一本舊書,剛翻開看見一句話:

法文的「喜樂(bonheur)」是由「好」和「鐘點」兩個字組成,可見好事多磨,只是個把鐘頭的玩意兒。

錢鐘書忽然想起,漢語的快樂,一樣是把歡樂與稍縱即逝連結在一起。

而德語的“沉悶(langweilig)”,按字面直譯就是“長時間”。

錢鐘寫下《論快樂》這篇散文,在文中感嘆道,快樂的時光過得飛快,所以人一生中的快樂總顯得格外短暫,苦痛反而比實際更加漫長。

例如一個失眠的晚上,一課沉悶的聽講,就能讓人體會到「永生」的滋味──當然不是永久活著,而是折磨永無止境。

然而,身體的感受影響情緒,真正決定情緒的卻是精神。

文中有一段話,流傳極廣:

洗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假如你覺得快樂,並非因為澡洗得乾淨,花開得好,或者菜合你的口味,主要是你的心上沒有掛礙……

錢鐘書一生,也正是如此說,也如此做。

他年輕時和妻子楊綿一起去牛津大學讀書,他是正科生,楊綾是旁聽生。

楊絳心中難過,自覺低人一等。

錢鐘書卻勸她,剛好不受課程的約束,可以自在讀想讀的書。

錢鐘從英國牛津大學留學回來後,被聘為西南聯大教授。

他才華高,鋒芒畢露,惹來不少人針對,還有人攛撻系主任不給他續聘。

錢鐘沒有憤怒,更沒有抱怨,索性換到一所師範學院任職。

在寬鬆的環境裡,他一邊認真教學,一邊專心著書,很快在學術研究上取得突破,也完成了小說《圍城》的佈置與構思。

錢鐘書在《論快樂》中寫道:把忍受變成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大勝利。

人不能掌控命運,但可以掌控命運到來時自己的心態。

把低潮看成不一樣的風景,就能慢下來品味這一程旅程的美好。

把失去當成新一輪的起點,正好輕裝上陣,無所牽絆。

苦中作樂從來不是絕望後的無奈,而是對生活充滿熱情,對未來充滿希望。

王陽明說:“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只在心。”

當你學會把心態調順,身邊的一切也跟著順了。

 

錢鐘書在這本書的序言裡,特地解釋了「寫在人生邊」的意思:

假使人生是一部大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讀法。

大多數人都是書評家,被要求必須交出作品,於是匆匆翻幾頁書,寫完書評就此了事。

有些人卻不給自己明確的任務,只是對所見所歷慢慢嚼,細細品。

然後再像在書頁做批註一樣,隨時記下在某個時刻的感悟,對某個問題的思考。

前者看似忙碌,卻只是在外界的驅使下應付差事,內心其實渾渾噩噩。

後者似乎散漫平淡,但每一段經歷,每一次思考都是讓靈魂更豐盈。

所有過往,皆為序章。所有遇見,都是成長。

正如史鐵生所言,生命就是一個過程,一個不斷超越自我限制的過程。

往後餘生,請放下所有負累,用力感受每一天。

坦坦蕩蕩享受歲月,痛苦快快成全自己,這就是活著最好的意義。

點個讚吧  ,與朋友們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