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鬆弛感的9個方法(建議收藏)
來源:視覺中國
分清主次
《墨菲定律》書中講過一個故事。
有一次,蘇格拉底給學生上實驗課,他在桌上放了一個玻璃罐,然後把一些大的鵝卵石放進罐子裡。
接著他問學生:
“這個罐子是滿的嗎?”
學生回答:
“是的,滿了。”
他會心一笑,又拿出一袋沙子和小碎石,同樣地倒進罐裡。
再問學生:
“現在是滿的嗎?”
這時,他依然得到的是肯定的回答。
不承想,蘇格拉底又拿出一瓶水,繼續往填滿了鵝卵石、碎石頭和沙子的罐子裡倒進去。
然後他告訴學生,如果不先放鵝卵石,其他東西就沒有機會放進去了。
學生們恍然大悟。
同樣的道理,在人生中,凡事也都有本末、次序之分,並不是每件事都同等重要。
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曾說:
“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所以,我們要學會分辨主次,先找到自己的「鵝卵石」。
只有把握住重心,明確目標和優先級,才能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拒絕內耗
日常生活中,你有沒有過這樣的行為:
一件小事,就能讓自己糾結很久,胡思亂想;
對目標、對人生很迷茫,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
總是拖延,明明一週的工作量,非要到最後一天才開始做;
敏感多疑,有些“玻璃心”,常被別人的看法影響…
如果你長期處於這種狀態,表示你是個「精神內耗者」。
作家岸見一郎說:
“比起與他人的磨合,人與自己的內耗,往往更加慘烈。”
內耗,是束縛自我的精神枷鎖,是對自我心理的磨損。
每天活在自我幻想的內爭世界裡,既打不贏假想敵,也不能從根本上提升自我。
而真正厲害的人,早已將自己養成了「反內耗」體質。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把握當下,專注眼前,一切便自有答案。
所以,從現在開始,不多想,不糾纏,勇敢一點,大膽衝破禁錮自己的牢籠。
要相信,卸下內心的重負,自信篤定地前行,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來源:視覺中國
勞逸結合
最近接觸到的一個概念叫做「休息羞恥」。
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一天中什麼正事都沒乾就休息,內心就會產生深深的罪惡感,從而陷入愧疚自責中,無法放鬆。
其實這也揭示了一個現實問題,就是一些人對休息的焦慮情緒,以及對「無所事事」的恐慌。
所以,他們就像被一種無形的壓力推動著,始終步履不停,好像一旦停下來就會被追趕一樣。
毛姆在《吞食魔果的人》中談:
“閒暇是人類能夠擁有的最高無價之寶。可惜庸人太多,甚至不懂如何去爭取閒暇。”
確實,人生有很多種形態,一味遵循社會時鐘去「趕」生活,反而找不到屬於自己的療癒時刻。
好好休息,不是無所事事,而是一種滋養方式。
因為停止對自我的“剝削”,才能尋求內在鬆弛和平衡,讓我們全力奔跑的時候,更有張力。
人活一世,無須把生活塞得太滿,讓自己過得太緊繃。
勞逸結合,學會休息暫停,依照自己的步調來生活,才是愜意人生。
積極暗示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修補匠索拉利奧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聲地對自己說:
“你一定能成為一個像安東尼奧那樣偉大的畫家。”
而每次說完,他都能滿懷熱情和信心地投入一天的生活。
沒想到,十年後,他真的變成了一個超過安東尼奧的著名畫家。
心理學上說:
“你選擇相信什麼,未來就會發生什麼。”
這就是一種正面的暗示,有時它比事實本身更重要。
相反,生活中我們總能看到有些人或是為沒發生的事擔驚受怕;或是為臆想一些困難困擾。
殊不知,這些焦慮背後,卻是他內心對自己一再造成的負面暗示所造成的。
保持怎樣的心態,決定了你會有什麼樣的生活。
凡事都往好處想,每天給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你會發現,所有的焦慮都會自動消解。
來源:視覺中國
有人說:
“如果你的人生是一場長跑,鬆弛感就是優選的狀態。”
確實,太用力的人生,走不遠。
只有放鬆,全部潛在能量才會釋放出來,協同你達到完美。
所以,一個人「鬆弛感」越高,幸福感往往越強。
願我們都能養出鬆弛感,自洽和諧,過張弛有度、游刃有餘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