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建議:不要長期待在臥室
第一次高考失敗之後,他在家裡幹插秧、開拖拉機,乾了幾個月的農活後,遇到了一個當代課老師的機會,他憑藉這個機會,邊代課邊複習。
然而第二次高考,他再次失利。
他的父母勸他:考不上就算了,在家當個教書先生也好。
但他不甘心,每天很早起床開始學習,晚上十點學校熄燈,他就打手電筒在被窩裡學。
終於,在第三次高考時,他成功考上頂尖院校。
內心的力量,會決定你的舒適圈。
困於失敗,一蹶不振,若沒有人拉一把或擺脫現狀,其內心就如同枯死的花,了無生機;
不安現狀,與世界、與他人積極溝通,如同在內心注入一股活水,煥發新的生命力。
很喜歡一句話:
我們總要去沒去過的地方,見沒見過的人,做沒做過的事,持續地嘗試與突破,才有可能與好運撞個滿懷。
曾在某專欄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意氣風發的小A,曾是某個村莊有史以來的第一位大學生。
但在他畢業後,選擇回家生活,足足宅了8年時間,眷顧於自己的狹小天地,逐漸變得意志消沉,頹廢不堪。
他不願意洗澡、不願意吃飯、不願意外出工作,拒絕與外界的一切來往。
後來,他在媒體朋友的幫助下,走出狹窄的房間,學習清理自己,擁有了工作。
他的生活才逐漸步入正軌,找回昔日的自信。
當一個人長時間的待在一個地方,大腦沒有受到新的刺激,就會對周圍所發生的事情不再敏感;
換個環境,不只會讓你眼前一亮,有時也會刺激你的大腦,迸發出新的靈感。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生活過於單調、麻木,不如從改變環境開始:
①從花一杯咖啡的時間開始
當人長期躺在床上,想要貿然離開的確是種苦難。
但如果我告訴自己,我不是為了走出臥室,我只是為了喝杯咖啡呢?
一些小小的契機,你會馬上改變:喝杯咖啡,看起來並不難。
當你覺得自己的人生改變很難,不妨從一些小小的細節開始,像是早起10分鐘,下班開始夜跑,多看一頁書…
微小的改變,可能會推動人生的齒輪。
②公園二十分鐘理論
環境心理學有這樣一種說法:
在自然環境中特別是在公園中度過二十分鐘,可以顯著減少壓力提升心情和精神狀態。
當我們走出去,不僅能夠鍛鍊身體,還能呼吸新鮮空氣,享受陽光。
運動可以幫助我們釋放壓力、讓心情愉悅。
漫步公園、健行山林,能讓自己感到自然的寧靜和力量。
在自然的懷抱中,重新找到生活的節奏,思緒清晰,精神充實。
③如果出門很難,那就和朋友交流看看
人類是具有社會性屬性的動物,社交對我們來說,至關重要。
與他人交流,我們可以獲得新的訊息,學習新的知識,甚至找到新的合作夥伴。
社交,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建立人脈,還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自信。
當你不想要出門,不如換個場域。
例如聯絡好久不見的好友,打一通噓寒問暖的電話。
和他人多交流,大腦會變得更加活躍,從而幫助自己恢復精神和活力,甚至能給予新的動力。
《人生終要有一場觸及靈魂的旅行》中,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長時間待在家裡,你會因為筋骨生鏽,反而會有一份隱隱的焦灼,迫不及待地想到外面走走。
一個人待在臥室裡,學習與自己獨處,確實很重要。
但一昧的自我對話,腦子會麻痺,四肢會退化;
內心的能量會逐漸減弱,甚至焦慮、懷疑。
我們的人生,遠不止眼前這樣,更多的可能性都在路上。
當你選擇走出房門,你會發現:
這世界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去探索、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