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鈍感力》去上班,再也不怕任何人的刁難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
工作中,一點小插曲,別人不曾在意,你卻裝進心裡反覆琢磨,搞得自己精神高度緊張;
老闆的一個皺眉,同事的幾句評價,在你這都是天大的事,時常令你心煩亂;
明明什麼都沒發生,可敏感的你,總有一些莫名其妙的預感,一刻也不敢放鬆。
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常常為此感到崩潰。
35歲那年,還是外科大夫的他,和同事發生一點爭執。
事後他越想越絕望,覺得自己在整個醫學圈都難以立足。
於是,他乾脆棄醫從文,走上了職業作家的道路。
但開始寫作後,他又因為各種負面評價而焦灼不安。
偶然的一天,痛苦萬分的他,在酒館買醉。
喝醉後,他又哭又笑,拉著老闆大吐苦水。
老闆聽了半天,只說了一句話,就令渡邊醒悟。
他說:我只看到了有才華的你,至於其他人,根本不存在。
是啊,何必因為那些無關緊要的人和事,白白消耗自己的能量呢?
想通這點,渡邊淳一忽然釋懷了。
之後,他開始心無旁騖地創作。
很快就佳作頻出,成為響噹噹的知名作家。
晚年時,在著作《鈍感力》中,渡邊感慨:
成就我的,不是天賦與才華,而是一種叫做鈍感力的東西。
尤其工作中,越是精神上不受力,越能聚焦能量深耕自己。
1
太過敏感
是工作中痛苦的來源
看書時,編輯小K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小K有個女同事,令他十分反感。
這個女人說話聲音大,辦事沒有條理,穿衣服也醜。
小K深受影響,哀求領導者調換位置。
可換了工位後,小K的注意力,還是無法集中到工作上。
他一會留意女同事的動靜,對方又和客戶吵起來了,一上午都在走來走去;
他一會兒揣測其他人的看法,領導會不會覺得我多事,我看起很難相處嗎?
如此分神,導致他工作上反覆出錯,白白惹來不少麻煩,搞得自己愈發焦慮。
心理學家鮑爾斯特說:
「儘管你什麼都沒做,但每一次選擇、糾結、焦慮,大腦都會消耗心理的能量。”
太過敏感的人,外界的一點異常都會令他心神不安。
無所謂的小事,在他這裡就是翻不過去的大山;無需介意的人,也成了工作中的攔路虎。
自始至終,即便沒有人刻意為難,他們也會被自己的敏感硬生生拖垮。
在書裡,作者講起過一件很痛心的往事。
四十多年前,他剛涉足文壇時,他認識了一位天才等級的作家O先生。
他以為像直木、芥川這樣的文學獎,非O先生莫屬。
但事實卻是,O先生屢次落選,連去小報社投稿也一再被拒。
最後,O先生受不住打擊,從文壇上徹底消失。
作者深感遺憾,後經過多方打聽,才了解到O先生的遭遇,全然因為他太敏感。
O先生像個被寵壞的“文學少爺”,只聽得進讚揚,只能過眾星捧月的生活。
碰上一點質疑,他就習慣性地揣測:“這個評委討厭我,那個編輯是有意為難。”
結果,越想越緊張,越緊張就越容易把事搞砸,事情搞砸又加重了他的思慮。
就這樣,原本前途無量的O先生,因為精神上的折磨,再也沒靈感寫出好作品。
作者在書中憤憤地寫道:
“敏感,太容易令人受傷,它不給任何人東山再起的機會!”
對人對事太介意,無論在哪工作,痛苦都將是難以掙脫的宿命。
假如人是一棵樹,外界的評價、回饋、回應,就是吹來的一陣陣風。
如果過度在意,隨便哪陣風都能將人吹得東倒西歪。
原本只是芝麻綠豆大的事,因為你的敏感,最後徹底把你壓垮。
2
帶著鈍感力去上班
人就不再懼怕任何刁難
很認可書裡寫的一句話:
頓感,並非反應遲鈍,也絕不是愚笨,而是一種能力。
這種能力可以讓我們屏蔽幹擾,聚焦精力,穩定情緒。
在醫院工作時,有個S醫生,令作者很欽佩。
當年,他和S醫師同在一位主任教授手下實習。
這位教授醫術高明,唯獨脾氣差,愛訓人。
很多剛入行的年輕人,包括作者自己,都常常因為挨訓而一蹶不振。
但這位S醫生,卻總是彎著腰,低著頭,小心翼翼地說著「是是是」。
他如此懦弱,活像個沒骨氣的軟柿子,不免被同事們在背後笑話。
然而,無論被批,還是被笑,S全當沒聽見,依舊按部就班地工作。
從醫院辭職時,作者很擔心S的處境,心裡默默揣測,S應該也乾不長久。
但誰曾想到,多年後的同門聚會上,S竟然成了他們這群人中職位最高的人。
不只當上了院長,還成了一家大醫院的名譽董事。
作者這才恍然大悟──S表面上唯唯諾諾,其實從未鬆懈。
S讓自己選擇性失聰,該聽的一字不落,不該聽的權當耳旁風。這種精準的“頓感”,令S巧妙地躲過職場中的惡意,保全並成就了自己。
360創辦人周鴻禕說過一句話:
“人還是應該遲鈍點,讓自己的心變得粗糙,這樣就能夠承受各種鍛煉和痛苦。”
生活的不如意,職場的各種難,能輕易擊敗一個敏感的人,卻拿皮糙肉厚者沒有辦法。
皮實一點,把自己調整成有韌性的彈力球,任何刁難碰過來,都會被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