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內耗的人有個特徵:只表達自己,不分析對方

不內耗的人有個特徵:只表達自己,不分析對方
value101 2024-12-12 檢舉

 

2013年,作家南派三叔罹患憂鬱症,不得不選擇封筆。

在此之前很多年,他常在微博上為別人對自己的諸多評價糾結不已。

越思慮,他越陷入難以自拔的痛苦中。

直到情緒瀕臨崩潰,他才意識到必須想辦法自救。

之後他屏蔽了一切外界訊息,不再去管別人到底說了什麼,只堅持寫自己想寫的文字。

兩年後,隨著內在壓力的清空,他整個人的狀態也變得越來越好,宛若新生。

常言:萬事皆可推敲,唯人心不可揣摩。

別人怎麼想,根本不是我們能掌控的事。

想要擺脫內耗,最好的方式,就是停止對別人用意的解讀與猜測,不分析對方,只表達自己。

 

01

渡邊純一剛從事寫作工作時,結識了同行O先生。

作為初出茅廬的年輕作家,他們投出去的稿件時常被退。

渡邊淳一在這種時候都會安慰自己,是編輯還沒發現自己的才能,然後調整心態繼續寫作。

但O先生不同,他內心敏感且自尊心強,每次被退稿都會讓他大受打擊。

他會不斷分析自己作品的問題所在,揣測編輯對自己是不是有意見。

渡邊純一看過O先生寫的小說,很欣賞對方的才華,為了鼓勵他振作,還特地去他的住處探望他。

但儘管渡邊純一說過很多寬慰話,O先生臉上仍是一副陰鬱的神情,覺得受到了不公平對待。

後來也有編輯打電話給O先生約稿,但由於他的反應過度緊張,溝通作品變得越來越困難。

慢慢地,O先生失去發表作品的機會,幾年以後就從文壇徹底消失了。

O先生的遭遇,改變了渡邊淳一的認知。

他因此意識到,一個人的事業能否成功,不完全取決於才能,更取決於他對情緒的掌控能力。

與人交往,保持合理的敏感度固然是有益的,但一旦過了度,就很容易適得其反,作繭自縛。

事情稍微做得不夠完美,便各種自責內疚;聽到別人隨口幾句批評質疑,便開始急躁不安。

在這種心理機制下,任何一點外在的負面回饋,都可能對你造成山崩地裂的打擊。

哲學大師叔本華寫道:人們最大的弱點,往往是對他人的態度過於重視。

很多憂慮煩惱,看似是外界帶來的,實則都是庸人自擾。

你把評判權都交給外界,注定會活成糾結又疲憊的模樣。

02

餘華小說《許三觀賣血記》再版時,封面畫著一排倒置的暖水壺。

 

關於這版封面的寓義,引發了許多推測。

有人說,這暗示了生活不可承受之重,有人說,這顯示了許三觀對家庭的責任與愛。

直到作者餘華親自解釋:封面底部要放腰封,暖水壺畫在下面會被擋住,只能倒放頂部。

這個回答,令人啞然失笑的同時,也頗有啟發性。

很多事本不複雜,是我們習慣了演內心戲,對它作了太多自以為是的分析,才曲解了真相。

心理學家李雪在《走出劇情》一書中寫道: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劇本,習慣用自己認知設想別人,陷入其中,就會看不到真實的世界。

揣測他人想法,本質上就是沿用自我認知去印證自我想像的過程。

除了徒增壓力,毫無益處。

武志紅在一篇漫畫中,就刻畫過這樣一個女生。

報告工作時,看到上司皺了下眉,她就開始心裡打鼓,懷疑自己是不是講太差了;

發現所做的工作被轉交給了新人,她就難過地思考自己哪裡是不是做得不夠好了。

對工作中種種蛛絲馬蹟的捕捉,讓她疲憊不堪。

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

領導覺得她工作表現很好,皺眉只是臉上有點癢;

工作轉交給新人,是因為即將安排她升職加薪,接手更有挑戰性的工作。

熱衷於琢磨別人的言行,對別人的想法和行為動機做過多揣測,無外乎導致以下結果:

一是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給自己樹立越來越多假想敵。

 

二是將自身的問題嚴重化,過度誇大自己的失誤與失敗。

不管哪一種,只會不斷耗損你的能量。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