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內耗的人有個特徵:只表達自己,不分析對方
只有把眼光和心力放在自己身上,接納自我,形成自我認同,才能避免無謂焦慮的發生。
03
美國康乃爾大學曾做過一項實驗。
讓參與者穿著印有明星誇張頭像的T卹,走進一間坐滿學生的房間。
參與者為此深感尷尬,覺得在場的同學都會注意到自己奇怪的穿著。
可經過調查統計,只有23%的人注意到他了。
由此可見,人們傾向於高估他人對自己外表和行為的關注程度。
事實上,大家都在各忙各的,並沒有那麼多時間精力去關注你。
就算有人真盯著你不放,看你不順眼,那也是他的事,你沒有為他負責的義務。
而一個能夠拒絕內耗的人,都是已經看清並實踐了這個道理的人。
作家蘇童曾在散文《你為何對我感到失望》中,講述自己的經歷。
在一次簽書活動中,有個讀者排隊走到蘇童面前時,突然板著臉對他訓起了話:
“你不該隨便出來簽什麼名,我是你的讀者,但是見到了你我很失望。”
說完,便拍拍屁股走了,留下一臉疑惑的蘇童。
經過幾次類似的事情後,蘇童確實有被影響心情,也花了不少時間分析讀者這麼說的緣由。
但經過冷靜思考,他想明白了,這件事的問題在別人,不在自己。
自那之後,他也變得愈加豁達通透,很少再為他人的看法而費神。
再遇到類似的情況,他索性直接答覆人家:我對你的失望很失望。
蘇童的故事,也驗證了阿德勒的「課題分離」理論: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課題,避免人際煩惱的有效方法,就是分清別人的事與自己的事。
你有在自己的世界裡自在獨行的能力,自然就有在別人的世界順其自然的底氣。
04
蔡志忠的母親喜愛看歌仔戲,但看戲不但耽誤農活,還要花錢,一直得不到丈夫的允許。
母親每看一次戲,蔡志忠父親的臉都會臭上一個禮拜。
然而和其他農村女人不一樣,母親不管丈夫再生氣,也要去看一場。
就這樣,母親放下手中洗好的盤子,背著父親的目光走進劇場的畫面,便刻在了蔡志忠心上。
讓他明白,人無需理會別人的看法,只要關心自己想法就夠了。
讀書時,學業成績優秀的他,從不在老師同學面前掩飾自己喜歡當第一名的想法。
後來愛上畫漫畫,他更是從不避諱與人談論自己的天賦與志向。
用他的話說:我不敢不稱讚自己,這不是驕傲,這是如實表達自己。
在社交方面,平常開朗熱情的他,到了畫畫的時候又會變得很難接近。
他會把關在屋子裡安靜創作,不出門,不會客。
即使再熟悉的人上門拜訪,也會被他直言謝絕,完全不考慮對方是否會生氣介意。
如此獨特的個性不但沒有破壞他的人緣,也讓他收穫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李碧華、蔡瀾、三毛等一眾文化名人,都與蔡志忠有著深厚的友誼。
禪宗有言:自在,不是讓別人都喜歡你;而是別人喜不喜歡,我都自得歡喜。
真正成熟的人,永遠會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他們深知,人生在世,沒有什麼比讓自己活得舒心更重要的事。
與其成日為了揣摩他人心思而患得患失,不如大膽敞開心扉,清晰而堅定地表達自己。
這不只是擺脫外界桎梏的前提,更是篩選人際關係的有效方法。
你的心態穩了,你積極正向的磁場,會在無形中為你吸引同頻共振的人。
至於那些與磁場不合的人,敬而遠之就是最好的安排。
▽
曾仕強先生說:人際關係真正的起點不是跟人的關係,而是你自己跟自己關係。
你總是揣測別人厭煩你、針對你,往往不是對方有多難相處,而是你自己不曾真心認同自己。
所以,人生下半場,我們要做的是少內耗,多內求。
學會為自己賦能,照顧好自己需求和感受,然後以從容自如的姿態去經營適合自己的圈子。
當你極度坦誠時,就是你無堅不摧時。
點個讚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