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一天一件事,21天讓自我覺醒
作家度陰山,講過自己的一段往事。
讀高中那會,他對未來非常困惑。
高考選什麼專業,往哪個方向發展,完全一頭霧水。
萬般糾結之際,他偶然間看到了王陽明的一個典故。
曾有人質疑心學,指指著漫山的花樹問:
「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王陽明回答: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一句話令度陰山茅塞頓開——不管未來走什麼道路,都如同看花一樣,全是你內心的映射。
之後他一頭栽進對王陽明的研究中,耗時數十年,寫就數部解讀心學的著作。
他說:“學習心學有兩種人,一種是把陽明供著拜著,另一種是把心學當作一種方法論。”
也只有把王陽明當方法的人,才會領會心學的妙用,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今年,度陰山將心學作了重新解讀。
在新書《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日課21天》中,他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開悟。
日日精進,無有不成。
一天堅持一件事, 21天後見證覺醒的自己。
1
事上練
王陽明有言:
“人須在事上磨煉,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事上磨練」是心學的一大修行方法。
人只有投身現實,與一件又一件具體的事碰撞,才能看清自我,摸索出萬物的規律。
作者在書裡說,任何時候,只要開始做,就開始了修行。
所以這第一週的修煉,我們先從具體的事開始。
第1天:立志。
讀私塾時,教王陽明的先生說:讀書中進士,是天下第一等事。
但王陽明覺得:讀書做聖賢,是天下第一等事。
自此,他立志當聖賢。
後來無論歷經多少阻礙,都矢志不渝。
王陽明說:先定志向,堅持無失,循序漸進,自當有至。
先想清楚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然後在這條路上不斷探索,哪怕遭受誘惑、遇到阻礙,也不會半途而廢。
第2天:格物。
王陽明曾遵照朱熹的格物論,去竹林里格竹。
整整七天,他不眠不休,對著竹子看下去。
結果,腦子想暈了,身體累垮了,也沒格出什麼理來。
他很沮喪:這麼格物,根本就不對!
天下萬物多如牛毛,一物一格,完全不可能實現。
他不再盲信前人的理論,轉而從自己入手,終於想通一個道理:為善去惡是格物。
作者解釋說,王陽明的格物,是把事拿到心中來格,端正自己的言行。
按照內心的良知, 排除一切幹擾,去做正確的事。
人只有做對的事,並把事做對,才能參悟其理。
第3天:自尊無畏。
為了當聖賢,王陽明走過許多彎路。
他求仙訪道遍訪名流,可終無一人帶他走上成聖的路。
還是後來在野外的山洞裡,一個人想通了所有的事。
王陽明就很感慨:原來,人根本無需外求。
每個人都可以獨立成事,一個人就是千軍萬馬。
所以,要相信自己,要無所畏懼,也就是書裡說的:
“每個人都要自尊無畏地做事。”
人越是獨立謀事,越能有所精進,越是有所精進,越能獨立成事。
第4天:修練屏蔽力。
王陽明有言:惟天下之至誠,能立天下之大本。
所謂誠,作者解讀為是一種屏蔽力。
做什麼事都不是為了給別人看,所以也就不在意外界看法。
一切言行全然出於誠摯的本意,不摻雜任何多餘的思量。
就像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時,他滿身狼藉地開墾種地,爬上爬下地修葺房屋, 就完全不在意同僚怎麼看。
他憑一腔誠意生活,最終令自己在一種純粹與充實中得到歷練。
我們也要習得這種屏蔽力,用最大的誠意做事。
不在乎外界的評價,才能好好專注於自己的生活。
第5天:自作主宰。
王陽明曾寫家書告誡子孫:
“家中老小不要被人動搖、迷惑,嚴格管束好自己,其餘事情不用多慮。”
成事的一大前提,就是拿準主意不動搖。
用書中作者的話來說,這叫自作主宰。
眼下的你,有沒有猶豫不決的事?
那就當機立斷一下,拿定主意,然後迅速行動。
選擇了就去做,做了就不放棄。
最終,你的堅定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第6天:專注。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做事的功夫,也是定力的功夫,用我們現代人的話來說,就是抵達心流。
針對一件事,像釘釘子一樣,一點點鑽下去,做深做透。
過程中,不分心,不走神,也別想結果如何,就是沉浸式地做。
任外界喧鬧,任時間流走,我們只專注當下。
你將在全然忘我中,體會到做事的暢快。
第7天:砥礪磋磨。
15歲那年,王陽明為穩定邊關建言獻策。
父親一看,立刻訓斥道:“無知之極,狂妄至極。”
王陽明一聽,雖失望但也覺得有道理,便下決心好好鑽研。
之後十年,他苦讀兵法,沙場實戰,直面敵人,終於在軍事上有所成就。
王陽明說:“人間道場,淤泥生蓮,世間磨難,皆是砥礪切磋我也。”
人生中,任何挫折都是精進自我的機會,關鍵看你能不能抓住。
就像作者說的,有的人骨折一次就能成為良醫,但有人骨折一百次也白搭。
越是艱難處,越是修行時。
困苦挫折,最磋磨人,也最能成全我們。
2
心上悟
學生徐愛問王陽明:
“您常說心外無理,但天底下那麼多事物的道理,我們的心裝得下嗎?”
王陽明回答:
「你侍奉父親,不可能從父親身上探求個孝的道理;與朋友交往,不可能去朋友身上探求信與仁的道理。因為孝、忠、信、仁這些,只存在於心中,不需要外面加一分。
作者在書裡總結:所有的天理、真理、道理,都在我們心中。
一個人能察覺自己的心,發揮心智的力量,離覺醒也就不遠了。
第二週,我們要向內走,去探索自己的心。
第8天:止息思慮。
王陽明在龍場時,在山上開闢了一處“陽明小洞天”,並在此閉關。
過程中,他斬斷雜念,集中意識,這才慢慢找到了成聖的法門。
停止煩亂的思緒,是覺醒的第一步。
我們也可以找個僻靜的所在,試試靜坐冥想。
斬斷、拔除、清掃雜念,心緒會平穩,頭腦也會清醒。
一旦想通想透,再大的困惑也難不倒你。
第9天:省察克制。
王陽明曾說:人生大病,只是一個「傲」字。
特別是順境中,人很容易放鬆警惕,讓好事變壞事。
王陽明七次晉升,五次徵戰,卻從未驕傲自大,總能謹慎行事。
背後的原因,就是他及時察覺,克制住了本性裡的傲慢。
而身為一般人的我們,更需要克制傲氣,謙卑做人。
放低自己,才能向內聚攏力量,在人生中穩步前進。
第10天:慎獨。
王陽明剛貶龍場時,面對艱難的處境,很是心煩意亂。
沒有朝廷的旨意,他哪裡也不能去,只能苦苦撐著。
後來,他突發奇想,為自己打造了一具石棺。
當心緒不寧時,他就躲進去,一個人靜一靜。
慢慢地,心緒越來越平和,思緒也越來越清晰。
王陽明說:靜處時養心,獨處時守心。
慎獨,是修心的必經之路。
人這輩子,總要品嚐孤獨的滋味。
將世界的喧囂擋在門外,任自己的內心平靜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