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一天一件事,21天讓自我覺醒
將世界的喧囂擋在門外,任自己的內心平靜如水。
當你熬過了寂寞,必將迎來更深層的覺醒。
第11天:但用此心。
書裡說,良知是無意識地,感性地運作。
致良知的關鍵,是調動直覺,傾聽內在的聲音。
1519年,王陽明奉旨去福建就任。
行至半路,突聞寧王朱宸濠造反,便立刻掉頭去討伐。
弟子鄒謙之擔心老師安危,苦勸王陽明謹慎行事。
但王陽明卻說:我心中的良知告訴我,必須討賊!
作者說,王陽明此舉,就是「但用此心」的結果。
正所謂,小事從智,大事從心。
察覺內心的感受,聽從直覺的調遣,相信自己一次。
只有隨心而為,人才能看見最真實的自我。
第12天:滅心中賊。
王陽明有句名言: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在作者看來,心中賊就是人的七情六慾。
不加以克制,這些慾望與外界的誘惑,便會裡應外合將人夾擊。
滅心中賊,就是要降低慾念,開啟生命的極簡模式。
減少不必要的開支,不貪圖過度的享受,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
一一剪除慾念的枝丫,生命之樹才會汲取到充足的養分蓬勃生長。
第13天:安撫情緒。
解決寧王叛亂後,王陽明立下了汗馬功勞。
可朝中姦佞,卻對著明武宗詆毀他。
明武宗聽信諦言,沒有給王陽明任何封賞。
對此,王陽明心有不甘,卻沒有跟這群人硬碰硬。
而是搬進寺廟,避世而居。
他慢慢地平復了心緒,也以退為進地化解了這場災禍。
有情緒很正常,關鍵不是壓制,而是平復。
面對心情上的動盪,我們要承認它,接受它,穿越它。
這樣,人才不受情緒擺佈,將修行貫徹到底。
第14天:頤養精神。
1500年,王陽明通過了朝廷的考察,步入仕途。
他廢寢忘食地工作,累得連連生病,狀態非常糟糕。
為了身家性命著想,他果斷地向朝廷請了假,回家休養。
等身體稍稍好轉,就走進深山野林,呼吸自然之氣。
一段時間後,他又能精神百倍地投入工作和學習。
人不是永動機,離不開調整休息,頤養精神。
尤其是心靈,更需要充分的滋養。
越是忙亂的日子,我們也需要從忙碌中抽身。
到戶外走走,採天地之靈氣,滋養疲憊的心。
而後重振精神,更篤投入生活的洪流。
3
知行合一
書裡,還有一段王陽明與弟子之間的對話,非常經典。
王陽明對弟子說:我自用兵以來,更覺得精進了。
眾人不解,明明每天都忙著打仗,哪有閒暇做學問。
王陽明說,只要對著外在的事驗證我們的心,就是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啊。
遇事時一個念頭升起,立刻抓住它,不要有一絲思考、一毫功利,按照良知給的答案去做。
比起事上練、心中悟,心學還有最關鍵的一步──知行合一。
作者打了個比方。
知與行,好像一條河的兩岸,不能說哪個岸是知,哪個岸是行。
只要是河,必有兩岸,就好比一件事的成功,必有知與行。
具體怎麼做呢?
利用好最後一週。
第15天:博學-全方位實踐與學習。
有個官員,常向王陽明請教治理之道。
比起其他人的盲從,他從不拘泥於所學。
而是博覽群書,刻苦鑽研,再運用到具體的政務上。
他將所學反覆實踐,漸漸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
王陽明知曉後,很欣慰地說:
你的成果,正是做事時用心向內求的結果。
這種知行合一,需要全方位學習與實踐。
將所學運用於實踐,要心思靈活,做事也忌一板一眼。
在動態中平衡,在知行中精進,成事便易如反掌。
第16天:審問-找到問題思考問題。
王陽明就任廬陵知縣時,不少同僚勸他別去。
因為那地方窮鄉僻壤的,老百姓還刁鑽難管。
但王陽明就任後發現,老百姓之所以刁鑽,大多因為日子過得苦。
他經過反覆思量,確定在這裡不能粗暴鎮壓,只能順勢而為。
他從教化入手,後又減免稅賦,不出一年,廬陵就煥然一新。
作者在書裡說,這就是“審問”,找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每個人生活中,都有不少難題。
先面對,再思索,再面對,再解決。
當你完成知行的閉環,很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17天:明辨-借鏡他人經驗。
書裡說,知是行的念頭,行是知的手段。
就像學唱一首歌,先聽別人唱,聽的次數多了,就開始跟著唱,跟唱多了,就會唱了。
關鍵一步,是找到跟唱的對象,也就是藉用他人的經驗。
筆者將此過程定義為:明辨。
我們可以向父母請教生活技巧,向前輩學習職場技能,也可以找各領域的大咖網路交流。
但別忘了,最後一步是,將他人的經驗,運用回自己的生活。
第18天:慎思-總結經驗教訓。
王陽明發現,不少弟子在學習中容易走歪門邪道。
不是沉迷占卜算卦,就是酷愛鬼神。
但王陽明從不急於批評,而是給弟子自我領悟的機會。
他說,人只有經歷了錯誤,走回正軌的時候,心裡才會更通透。
路錯了不要緊,及時總結教訓,所有經歷都有利於成長。
這也就是書裡所言的「慎思」。
第19天:篤行-致良知。
1527年,王陽明給兒子的信中說:我平生講學,只講「致良知」三個字。
作者認為,致良知的“致”就是“行”,致良知即行良知,就是篤行。
也就是將心中的道理,實踐出來。
心中懷有慈悲,就去救贖他人;心中通曉仁義,就去助人為樂;心中感到愉悅,就去做快樂的事……
生活中,完全聽命於良知,人就特別容易知足,感受到幸福。
第20天:萬物一體-善待自然萬物。
王陽明有言:夫聖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在書中,作者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萬物都在我們的身體和心靈。
你不會傷害自己,就不會傷害萬物,你關愛自己,也會對萬物溫柔以待。
餵餵流浪貓,給花澆水,善待生活裡的人事物,將感情傾注在周身的一切。
而後,天地萬物也將回饋給你滿滿的善意。
第21天:無善無惡-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王陽明說,做人的最高境界,是無善無惡。
無論做什麼想什麼,丟掉善惡得失的念頭。
不去計較結果好壞,只在意過程中的知與行。
也就是作者所說的「但問耕耘,莫問收穫」。
最後一天,我們不妨回顧之前的歷程。
無論做到何種程度,都不要氣餒。
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將看見自己的蛻變。
▽
馬爾茨博士提出一個理論,21天,可以養成一個習慣。
不管什麼,只要開始下功夫,堅持21天后,我們就開啟了新的生活循環。
不必大張旗鼓,更無需世外尋仙,手頭上的每一件事,都是覺醒的契機。
紅塵即道場,生活即修行。
從今天起,讓我們跟著王陽明修行,於塵中煉、事上磨、心上悟。
終有一天,你會淬煉出更通透更圓滿的自己。
點個讚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