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一個人走上坡路的6種心態
1966年,一個名叫麥可‧布隆伯格的年輕人從哈佛畢業。
此後的數十年間,他闖蕩華爾街,攪動政界,一路披荊斬棘。
最終,他創立了世界名企彭博集團,並且三度擔任紐約市長。
談到自己從底層家庭一路攀到社會上層,布隆伯格感慨地說:
「與其說是哈佛給予的知識成就了我,倒不如說是它讓我學會了用怎樣的心態來面對生活。 ”
我們很多人活得不好,並非能力不夠,而是心態不夠穩。
畢竟人這一生,各種痛苦無常,如影隨形。
本事再大的人也有寸步難行的時候,只有內心強大,才能從容應對各種難關。
心理學專家穆臣剛,就曾總結了哈佛人普遍擁有的6種心態。
修練好你的內心,就是你走上坡路的開始。
1
講個奧斯卡金像獎得主娜塔莉波曼的故事。
在她13歲時,一位知名導演來學校挑選小演員。
週邊的同學認為自己天分不足紛紛退縮,唯獨她自告奮勇報了名。
當時,她也沒有什麼表演經驗,就在試鏡前的一個多月裡,每天苦苦鑽研表演技巧。
到了試鏡那天,她從全紐約2000名試鏡者中脫穎而出,被導演一眼選中。
電影上映後火熱全球,她的片約跟著如雪花般飛來。
但她卻認為自己年紀還很小,人生不應只限於演戲,就轉頭回歸學業,繼續在學校讀書學習,只是趁閒暇時間偶爾跑跑片場。
出人意料的是,在讀高中期間,她竟憑藉一篇論文,入圍了英特爾科學獎。
高中一畢業,她就收到了哈佛大學的邀請,並且順利入學。
換做常人,面對演藝與學業的雙豐收,定然心滿意足。
但她在此後的十幾年中,卻仍不斷地挑戰、突破自己。
從哈佛畢業後,她前往中東學習全新的宗教學,並成為哥倫比亞大學教師。
同時,在拿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後,她又搖身變成導演,嘗試拍攝電影。
2015年,她返回哈佛進行畢業典禮演講。
回顧自己的經歷時,她說:
無限的心態,才能讓你的未來不再有任何限制。
生活中有很多人喜歡故步自封,習慣在熟悉的環境中生活。
時間久了,他們就只能在一次次的自我設限中斷送了前途。
作家小野在《改變力》裡寫道:
請不要自我設限,真正好的人生態度,是現在就做,不等、不靠、不懶惰。
一個人想要走得更遠,最需要的就是無限心態。
如果停滯不前,給自己框定了界限,那麼當下就已經是你的終點。
而選擇挑戰,就是在不斷試探自己最終的極限。
當你努力突破瓶頸,不斷拓寬邊界,終會迎來更精彩的人生。
2
著名管理學大師Stephen R.Covey曾說過一句話:
遊戲心態是一種將生活視為遊戲的態度,具有享受挑戰的本質特徵。
現實中很多人都有畏難心理,一旦遭遇挫折,就喪失了從頭再來的勇氣。
而擁有遊戲心態的人,在被現實一次次擊倒後,仍能迅速重整旗鼓,繼續前進。
美國遊戲設計師簡‧麥戈尼格爾,曾因為車禍腦部受損,終日噁心頭暈。
周圍的人都認為,她會就此頹喪下去,再也無法設計遊戲。
但沒想到,一年後,她竟然將自己經歷撰寫成書在全球大賣。
緊接著,她又參加了TED的演講,重新回到了人生的高峰。
很多人對此感到詬異。
她則解釋道:“疾病不正像遊戲中的怪物嗎?既然不能逃避,那就把治療過程當成一場打怪升級的遊戲吧!”
正是這樣的遊戲之心,讓她迅速穩住心態,並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這個世上,多的事與願違,少的是一帆風順。
心理太過脆弱的人,一遇難事就逃避,輕易便陷入困境不能自拔。
若是學會把人生當遊戲,心性就會堅韌許多。
跌倒了就爬起,失敗了就從頭再來。
到最後,無論跌落多深的谷底,你也能觸底反彈,愈挫愈強。
3
1970年代,哈佛有位名叫約翰·科爾曼的新晉老師,工作時總不在狀態。
有一天,他向院領導請了個長假,隨後便失去蹤跡。
3個月後,他返回學校,一改往日懶散作風,突然變得勤奮起來。
短短數年,他就寫出多篇高品質論文,並晉升至教授。
原來那段時間,隱姓埋名前往南部農場工作。
他先後做過擠乳工,除草工,搬運工,垃圾清運工…
每份工作他都做不了幾天,就會被老闆辭退。
因為他的工作效率太低,遠遠比不上其他民工。
後來,科爾曼才知道民工們因為生計困難,怕工作被人取代,所以他們的內心時刻都有危機感,幹起活來便愈加拼命。
返回哈佛後,科爾曼正是擁有這種“民工心態”,這才一路升為教授。
想起海爾總裁張瑞敏的一句話:永遠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在這個急劇變化的時代,其實每個人的能力都在一天天貶值。
你以為有了一份工作就能安穩無憂,卻不知下一刻就有可能被輕易取代。
持有民工心態,始終心存危機,你才能一刻不停地倒逼自己成長。
閒暇時,多讀書,擴大知識面,提升認知;
工作時,多鑽研技能,爭取把它練到產業尖端水準。
當你能夠保持警惕,持續成長,自然就能在時代洶湧的洪流中,始終佔有一席之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