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越沒本事,越喜歡做這3件事,害了孩子卻不自知

父母越沒本事,越喜歡做這3件事,害了孩子卻不自知
value101 2024-12-10 檢舉

 

最近,一位朋友大吐苦水,說她四年級的兒子有一個致命的缺點:

碰到一點困難就往後縮,而且特別難以接受失敗。

每天做作業時,總是不停地喊她過去幫忙:

“媽媽,這題我不會,你快來幫我做做。”

“媽媽,這個字我不會寫,你給我寫一遍嗆。”

學習上,一遇到難題就擱筆不寫了,考試要是沒考好,就再也不想學了。

跟他爸下棋也是,因為老是輸,就不肯再玩了。

總之,稍微受點挫折投降,完全沒有迎難而上的勁頭。

朋友也試著引導過,但都沒有效果。

再看看隔壁鄰居家的孩子,幹什麼事都鬥志滿滿,不禁感嘆:

為什麼有的孩子受挫之後,很快就能滿血復活,而有的孩子遇到一點點挫折就灰心喪氣,再也不想嘗試了?

實際上,孩子的這種「知難而退,遇挫即哭」的表現,就是「抗挫」薄弱的體現。

父母不經意的言行,有時會向孩子傳遞負面的訊號,給他們設定無形的界限,從而讓孩子變得脆弱。

尤其是以下這三種行為,身為家長真的要反思。

 

錯把羞辱當懲罰

前段時間,看到一段影片:

商場內,一個小男孩不小心打翻了手裡的粥,他的媽媽嚴肅地要求孩子趴在地上,親手用紙巾清理,孩子一邊擦一邊哭。

這時,幾位年紀稍長的阿姨見狀,紛紛上前勸說這位媽媽,甚至搶過紙巾,想幫孩子一起擦。

此時,現場有人陸續圍觀,竊竊私語。

而這位媽媽則站在旁邊看著,堅持讓孩子自己擦,並認為孩子犯了錯就該自己承擔責任。

男孩臉上滿是自卑和尷尬,加快了擦拭的動作。

當他擦完起身後,低著頭坐回餐桌,再也沒有說過一句話。

 

這位媽媽的出發點雖好,卻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自尊心。

這樣的懲罰方式,只會讓孩子對「犯錯」有極大的恐懼。

那麼在未來,即使他無意間犯了錯誤,也可能因為害怕,而選擇逃避責任、找藉口。

真正的教育,要在責任與關懷之間找到平衡,讓孩子承擔責任的同時,感受到支持和鼓勵,而不是簡單地將錯誤與羞辱劃上等號。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麗艾恩曾指出,承擔後果與懲罰的本質差異在於,前者是針對行為本身,而非針對個人。

承擔後果,更多意味著解決問題和責任教育,而不僅僅是讓孩子承受痛苦。

 

錯把捧殺當表揚

心理學中的「羅森塔爾效應」顯示:

讚美、信任或期待,能激發人的動力與安全感。

許多父母因此奉行“鼓勵式教育”,認為誇獎孩子,會讓他們更加優秀。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稱讚都有益處,某些看似鼓勵的話,也可能是一種打擊。

看過一個案例:

一名國中女孩小文,在數學考試中突然昏迷,經醫生初步評估,認為是過度緊張所致,並建議找心理科進一步諮詢。

經過專業的心理診斷,確認小文有重度焦慮和憂鬱情緒。

儘管小文媽媽強調自己一直採用的是鼓勵式教育,但諮商師在與小文深入交談後,發現了問題的癥結所在。

原來,小文曾因數學考試考得好,受到了父母熱烈的讚揚與鼓勵。

然而,父母在讚揚的同時,也對下一次考試表達了更高的期望。

這使小文開始對數學考試產生恐懼心理,擔心自己無法超越之前的成績,心理壓力越來越大。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