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越沒本事,越喜歡做這3件事,害了孩子卻不自知

父母越沒本事,越喜歡做這3件事,害了孩子卻不自知
value101 2024-12-10 檢舉

 

 

其實,當孩子向父母「炫耀」自己的小成就時,往往只是渴望得到當下的認可與肯定。

倘若父母總是把焦點放在「下一次」的期待上,就會忽略孩子跟你分享成就時的情感需求,使得孩子的喜悅瞬間被對未來的擔憂所取代。

這種看似鼓勵的做法,實質上卻在無形中提高了對孩子的要求,在他們的心頭壓上了重重的石頭。

《被人討厭的勇氣》一書中指出:

“不管批評教育,還是表揚教育,都不可取。”

身為家長,我們應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嚮導和夥伴,而不是發號施令、獎懲分明的「大老闆」。

父母在表揚孩子時,應專注於孩子的努力和進步,而不是僅僅看重結果,以避免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壓力。

不要用讚美或懲罰來框住孩子的行為,而是引導孩子去體驗、去思考、去探索,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習掌控自己的人生。

 

錯把挫折當教育

在心理學領域,有一個專業名詞,叫做「差別感覺閾限」

它描述了一種現象:

當我們習慣了某種程度的刺激後,對於更強烈或更微弱的同類刺激,我們的感知差異會相對減弱。

例如,長時間接觸較涼物體後,再去觸摸較涼的物體時,那種冰冷的觸感就不會那麼顯著。

基於這個原理,不少家長認為,讓孩子提前經歷一些艱難困苦,有助於他們在未來更好地適應社會。

在綜藝節目《四大名助》中,有一位“虎媽”,安排了女兒跟隨舅舅去沙漠進行為期三天兩夜的“歷練”,意圖通過這種方式鍛煉女兒的意志力。

出發前,「虎媽」還叮嚀自己的弟弟,對女兒要嚴格。

在節目中,女兒哭著對媽媽說:

「今後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永遠不會因為那三天兩夜的痛苦變得堅強,我只會記得是你讓我受了折磨。”

 

其實,孩子的安全感主要源自於父母。

困難面前,他們本能地渴求父母的慰藉與力量,從而獲取面對困難的勇氣與自信。

所以,當孩子發現父母不但沒有施以援手,反而讓他們直面更大的磨難時,他們的內心可能會感到極度崩潰,開始自我懷疑,也難以再信任父母。

《教育的選擇》寫道:

“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要家長製造挫折,而是能夠和孩子一同面對挫折。”

孩子成長的路上,難免碰到一些磕磕絆絆。

千萬不要刻意製造挫折。

孩子需要的,是挫折來臨時父母溫暖有力的陪伴與引導,而不是父母人為設定的艱難險阻,讓挫折變成孩子無法承受之重。

 

寫在最後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說:

“父母如果在眼界格局上沒法幫助孩子,那麼請一定要​​相信孩子,真誠地欣賞孩子,這也是一種超強的養育力量。”

家庭,是孩子的起點,更是塑造孩子未來的搖籃,父母不只是引路人,更是同行者。

我們要做的,是在孩子麵臨困難時,給予溫暖和鼓勵,成為他們堅強的後盾,而不是子女成長路上的絆腳石,在他們心靈深處投下陰霾。

願我們都能銘記這一點,共勉。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