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三遍《撒哈拉的故事》,才發現最好的生活都是免費的

讀了三遍《撒哈拉的故事》,才發現最好的生活都是免費的
value101 2023-04-28 檢舉

 

20世紀80年代,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一經出版,立馬紅遍大江南北。

此書在兩岸三地迅速傳播,喚起了無數人心中的撒哈拉之夢。

十幾年後,三毛隨著滾滾紅塵消逝。

但她筆下的文字,仍舊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男女。

 

有一位讀者在書評裡寫道:

“未讀三毛之前,我生活的全部都是錢。

工作是為了錢,結婚是為了錢,生活是為了錢。

直到讀了三四遍《撒哈拉的故事》,我才明白,真正美好的生活,其實跟有錢沒錢沒有必然的聯繫,更多的在於你有沒有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誠然,若沒有經營生活的能力,即便是家財萬貫,日子也是索然無味。

年紀越大,就越懂得,真正豐盈的生活,永遠依賴一顆熱氣騰騰的心。

而它,永遠是免費的。

 

1

《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講過這樣一段經歷。

1973年,三毛背著行囊,來到廣袤荒涼的撒哈拉沙漠。

在這裡,她與愛人荷西結婚,共同組建了一個溫馨的小家。

當時,三毛經常去家附近的雜貨店購買結婚所需的生活用品。

一來二去,認識了雜貨店的店員沙崙。

沙崙是一個身世淒慘又木訥老實的人,他深愛著自己遠方的未婚妻沙伊達。

然而,這個沙伊達是一個欲求不滿的女人。

沙崙和她談婚論嫁的時候,她覺得聘禮需要30萬西幣,才撐得起場面。

於是沙崙拿出所有的家底,滿足了她的要求。

但有了30萬,她還是覺得不滿足。

每次和沙崙通信,她不是找各種藉口要錢,就是嫌棄沙崙太窮。

一次,她給沙崙寫信,聲稱自己現在不能來撒哈拉,因為沒有錢。

只要沙崙能設法籌10萬塊西幣,她便能購買機票到達他的身邊。

於是沙崙白天看店,晚上兼職麵包店的工作,沒日沒夜地打工,終於攢夠了錢。

某天,沙崙帶著滿滿的錢,如飛蛾撲火一般去找尋他的幸福。

但故事的結局卻讓人無比失落。

 

沙伊達揮霍完了10萬塊西幣,又想要更多的錢。

兩人三天一大吵,兩天一小吵,關係最終走向了崩塌。

生活中,很多人就像沙伊達,覺得有了足夠的錢,就會有足夠的快樂。

但他們卻忽略了一個事實:人的慾望是無止盡的。

當你有了一輛車子,你就會想要更名貴的車子;

當你買了一套房子,你就會想要更豪華的房子。

一個人的快樂如果只是追求財富,他便永遠得不到滿足。

就像下面的這幅漫畫:

 

很多人沒錢的時候,覺得生活所有的矛盾都來自錢。

但一朝自己什麼都有了,發現日子還是不快樂。

為什麼呢?

 

作家周國平說:

金錢的好處便是使人免於貧困。

 

但是,在提供積極的享受方面,金錢的作用極其有限。

 

人生最美好的享受,包括創造、沉思、藝術欣賞、愛情、親情等等,都非金錢所能買到。

 

所有這類享受皆依賴於心靈的能力,而心靈的能力是與錢包的鼓癟是毫不相干的。

錢,的確能買到很多東西。

但真正的幸福,卻不是靠錢就能堆砌出來的。

 

2

書中講到,三毛和荷西決定在沙漠定居後,他們在那裡租下了一間又小又破的房子。

房子對面是一大片垃圾場,垃圾場後是波浪式的沙漠,再遠就是廣闊的天空。

房子裡空空如也,磚縫清晰可見,水泥地高低不平。

牆左角上面有個缺口,風不斷地灌進來。

第一次進家門,荷西有些忐忑地問三毛:“你覺得房子怎樣?”

三毛說:“很好,我喜歡。”

然後,三毛花了大把心血,開始了對屋子的“改裝”。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