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3遍《莊子》,我的精神內耗終於被治癒了

讀了3遍《莊子》,我的精神內耗終於被治癒了
value101 2023-04-26 檢舉

 

 

你為什麼這麼蠢,要到九萬里的高空向南飛呢?

面對麻雀的嘲諷,鯤鵬不為所動。

它繼續翱翔,最終飛到南方天池,獲得了真正的自在逍遙。

現實中我們經常會碰到像麻雀那樣的人,他們喜歡隨意評價,熱衷於指指點點。

若你過於在意外界的審視和非議,最終折磨的只會是自己。

1999年,作家余秋雨應電視台邀請,擔任《千禧之旅》紀錄片的嘉賓主持。

沒想到這次“拋頭露面”,引來外界巨大的詆毀。

很多讀者甚至評論家都指責他“不入流”“沽名釣譽”“向金錢低頭”。

面對漫天的惡意,余秋雨只是淡淡地說了句:

“馬行千里,不洗泥沙。”

隨後幾年,他前往中亞、西歐等10多個國家,探索歷史遺跡,追尋文明演變。

最終歷時四個多月,他寫出了《行者無疆》《千年一嘆》等經典著作。

這些兼具思想性與可讀性的作品,成為對所有質疑最有力的回擊。

莊子說,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對於世人的稱讚,我們不必激動,對於世人的責難,也不必沮喪。

只有這樣的人,才能不受外界干擾,永遠活在自己的節奏中。

人生不易,學會放過自己,不要輕易被外界的噪音動搖,也別用他人的標準綁架自己。

當你屏蔽了外界的閒言碎語,專心走好腳下的路,自然能過好自己的日子。

 

3

凡事不糾結

過鬆弛的生活

畫家何多苓曾在《十三邀》中,講了一個觀點:

任何事情,都要鬆一點比較好。

活得太緊的人生,難免擰巴而焦慮,鬆弛下來,才能為自己解綁。

《莊子·田子方》裡有這樣一個故事:

孫叔敖曾經三次出任宰相,可他臉上卻從不見任何喜色。

他也曾被三次罷官,但也從不見有任何憂愁。

好友肩吾十分好奇,就問孫叔敖:“三次上任,三次罷黜,你心裡是怎麼感受?”

孫叔敖回答道:

“我覺得該來的不必推辭,該離去的也挽回不了,得與失往往自己無法掌控,又何必糾結其中?”

正如作家亦舒所言,有得有失,才是人生,切勿憤憤不平。

面對人生的起伏,最好的姿態就是物來順應,不憂不懼。

唐高宗時,吏部尚書盧承慶,負責朝廷內外官吏的稽查考核工作。

當時有位轉運使,在督運朝廷物資時,因途中船隻遭遇風浪,損失了若干糧米。

盧承慶給他考評批示為“臨運損糧,考中下”。

看到考評,這位官吏很平靜,沒說什麼就轉身告退了。

盧承慶很驚訝,要知道,考核的等級與升遷、俸祿是直接掛鉤的。

想了下,他覺得此人很有雅量,於是將考績改注為“非力所及,考中中”。

不料,這位官吏知道後,仍一如上次那樣,一臉淡定。

盧承慶對此非常欣賞,最後便將其考績改為“寵辱不驚,考中上”。

無論是幸與不幸,這個官員始終心態平和,最終收穫內心的淡定,也得到了生活的獎賞。

作家汪曾祺說:“不糾結、少俗慮,隨遇而安,一顆初心,安靜地慢煮生活。”

在這個世界上,誰都不知道,明天迎接我們的是陽光明媚,還是風刀霜劍。

若時時憂心忡忡,事事都掛在心頭,那就如同給自己套上了一副枷鎖。

不妨把心放寬一點,把事看淡一點。

在生活這場兵荒馬亂中,保持淡然,才能笑對風雨,於絕境處發現轉機。

 

《莊子》裡說:“為外刑者,金與木也;為內刑者,動與過也。”

外在的苦難,通常來自刑具;而內在的痛苦,則來源於自己與自己的衝突。

每個人都是自己精神內耗的製造者,也是它的終結者。

讀懂《莊子》,從現在開始,整理好內心,不抱怨,不在意,不焦慮。

點個贊吧 ,擺脫精神內耗,過好往後的每一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