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德伯家的苔絲》,我才明白:父母的格局,是孩子人生的風水
而這一切,則要歸因於苔絲父母的好逸惡勞。
她的父親是小商販,平時做事懶懶散散;母親是個洗衣工,整天得過且過,彷彿沒什麼事是需要她操心的。
父母打零工賺取的微薄收入,只能勉強養家糊口,一家人的日子捉襟見肘,以至於苔絲甚至連不帶破洞的襪子都沒有。
然而,對於這種處境,父母卻不以為意,父親始終妄想著可以用他那“貴族的封號”換一大筆錢,母親則幻想著苔絲能嫁個有錢人。
有了這樣的心靈“寄託”,苔絲父母就更有理由躺平了。
父母躺平了,可總要有人撐起這個家啊,於是,16歲的苔絲用她羸弱的雙肩扛起了家庭重擔。
本該是讀書的年紀,卻輾轉於農場、牧場、收割場之間,打些零工,只為補貼家用。
靠著苔絲的接濟,家裡勉強運轉著。
但好景不長,沒過多久,父親便生病去世,租的房子也到期了,一家人只能露宿街頭。
在家人居無住所、食不果腹的情況下,母親依舊寄希望於苔絲來拯救這個家,可此時的苔絲早已身心俱疲,已然承擔不起這樣的重擔了……
教育學家說,孩子還未成年時,如果父母不能擔起家庭的責任,那懂事的孩子往往會主動扮演父母的角色。
這種在心理學上稱為“角色倒置 ”:即孩子成了父母,而父母卻成了孩子。
當父母心安理得地讓孩子承擔一切時,就成了“啃小族”。
“啃小”的後果便是:孩子的青春被啃噬,芳華不再;孩子的翅膀被折斷,高飛不能;孩子的人生被摧毀,未來不來。
看來,選擇躺平、啃小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災難。
父母短視,吃虧的是孩子
曾在網上看到一句話:若有讀書的機會,只要抓住了,人生就不再是“單選題”,而是有多個選擇的機會。
只可惜,苔絲的父母不懂這個道理。
其實,苔絲父母想要的體面高貴,不在別處,就在書裡。
他們不知道讀書是最低門檻的高貴,他們尋錯了方向,反而把希望寄託在虛無縹緲的“攀親”上。
上小學時,在班上名列前茅的苔絲,理想是將來當個老師,但因為要照顧弟弟妹妹,她的夢想很快便被扼殺了。
苔絲六年級時被迫輟學,回到家中從事“曬乾草、收莊稼、擠牛奶、攪黃油”的活計。
如果有知識作為底氣,苔絲就可以昂起頭顱,自信地選擇人生的道路,而不是被生活逼到死角。
然而,殘酷的現實是:沒有一技之長的苔絲,只能從事底層體力勞動,薪水也低得可憐。
她沒有太多選擇的機會,只要有人僱傭她幹活,哪怕條件惡劣苛刻,她也只能接受。
繁重的體力勞動,讓苔絲心力交瘁,她看不到希望,也看不到未來,只能用日復一日的勞作來麻木自己,最終耗完了銳氣,向生活繳械投降。
對於底層家庭的孩子來說,讀書是他們逆襲的唯一道路。父母為孩子最長遠的打算,是引導並支持他們通過讀書改變命運。
梁曉聲曾回憶,自己的母親雖然薪水微薄,當得知他要買書時,母親依然毫不猶豫地支持他。
母親不管再苦再難,也要供他讀書,因為母親堅信讀書可以改變命運。
正是父母的深謀遠慮,正是靠著知識的滋養,他才能戰勝苦難,實現逆襲,擁有了人生的選擇權。
人生的上坡路都不好走,但父母的高瞻遠矚,可以讓孩子少吃生活的苦、少受生活的累。
短視的父母,會讓孩子賠上一生;而遠視的父母,則會幫孩子賺一個錦繡未來。
蔡元培說:“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謂百變不離其宗者,大抵胚胎於家庭中。”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之深、作用之大,已成為當今社會的共識。
父母不虛榮自私,孩子才能守住底線;
父母不躺平啃小,孩子才能活出自我;
父母不短視愚昧,孩子才能贏在未來。
正因為如此,父母要不斷提升自身格局,成為指路明燈,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願我們在育兒中都能遇見更好的自己、成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