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拖垮你的,是沉沒成本

真正拖垮你的,是沉沒成本
value101 2023-04-20 檢舉

 

 

不懂沉沒成本

你越堅持,就越被坑

假設你跟朋友去吃自助餐。

這家店裡的食材都很新鮮,味道很好,你們吃得很飽。

當你們起身準備走的時候,每桌限量一份的“黑松露鵝肝”,送到了你的面前。

你會怎麼做?

我們大多數人,會心甘情願做一個“吃飽了撐”的人,即使吃飽了,也要塞下那一份鵝肝。

即使會撐得難受,甚至因此影響到接下來的逛街、電影等休閒項目,還是會堅持“環保不浪費”的原則,讓不堪重負的胃,再加上一層負擔。

因為它們很貴、限量,我們付了自助餐的錢,不想虧本啊。

類似的場景,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上演,我們可以用一個經濟學詞彙來解釋——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指的是那些發生在過去,我們無法去收回或改變的付出。

這些付出,包括且不限於金錢、時間、精力、感情等等。

聽起來好像沒感覺?

但其實人們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栽在沉沒成本上面。

為了過去的付出和錯誤,跟現在的自己較勁,賭氣般地做出不理性的決策:

相處了4年的男朋友,即使不喜歡了,也想著先湊合著過過;

 

等了半個小時公交,你甚至感覺快要中暑了,還想再堅持一下,省個打車錢;

 

進了一個景點,明知道被坑了,但是“來都來了”,那還是轉一圈吧……

為什麼我們明知吃了虧,還是無法停下腳步?任由已經付出的東西,對自己施加新的傷害?

 

 

沉沒成本考驗的

是我們內心深處的恐懼和自尊

我們都害怕,被證明自己是錯的。

因為在面對質疑、遭到損失時,我們大腦中的杏仁體,都會將其識別成攻擊,本能地自我防禦。

這讓我們習慣於,把外界的反饋(尤其是負面反饋)和自我價值,完成綁定。

否認過去的選擇,就等於是在否定過去的自己。

為了緩解這種痛苦,我們寧願繼續堅持,當初錯誤的決定。

這是一種最原始的本能。

這種本能的恐懼,導致了“損失厭惡效應”——相比於“獲得”的快樂,我們對“損失”更加敏感。

你跳槽到一家新公司,薪資從六千直接漲到了一萬二。

你很開心,直到你無意中聽到,部門裡另一個新同事,老闆給了他一萬五。

我們錨定的標準,從六千,變成了一萬五。

於是每月多得六千的快樂,馬上被自己每月損失了三千的悲傷所替代。

賭博也是一樣。

很多人先贏後輸,都是因為一直記得,當初最多的時候,賺到了多少錢:

賺3000的時候,被最高峰賺5000錨住;

 

賺1000的時候,被賺3000錨住;

 

虧2000的時候,又被保本錨住……

為了證明自己留在牌桌上是正確的,最後越虧越多。

生活中,因為“損失厭惡”,為了彌補過去的錯誤,我們會傾向於繼續加碼,把更多時間,耗在希望不大的事情上。

除此之外,我們也常常給堅持的事情,套上“擁有物光環”。

社會心理學家西奧迪尼,在《影響力》中提到過一個現象:

“賽馬場的人們下注之前,會在眾多馬匹之間猶豫不決;

 

可是一旦下注了某一匹馬,這匹馬在他們心中,獲勝的機率便會大大增加。”

因為我們希望,我們的選擇是正確的。

這種願望,會讓我們高估這個選項的未來價值,和事件發生的概率。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