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覺得生活太難,就讀讀《5%的改變》

遇見· 在書中遇見未知的自己。
各位書友晚上好,歡迎來到由帆書出品的讀好書欄目《遇見》 。
人際矛盾、原生家庭、工作瓶頸......
如果你也曾陷入各種各樣的心理困境,想要改變卻不知道如何開始。
不妨讀讀樊登老師解讀的這本《5%的改變》 。
你是否也在過著這樣的生活?
想跟原生家庭和解,可一開口就管不住脾氣;
做著不感興趣的工作,但一直沒有勇氣轉行;
在一段感情里內耗許久,卻又捨不得放手;
真是奇怪,為什麼我們明明很清楚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卻無法得到脫胎換骨的改變呢?
心理學家李松蔚給出了這樣的回答:
人在困境中總是期待100%的改變,但這常常會導致100%的挫敗感,因為總是難以貫徹。人真正能成功改變的部分也許只有5%。
原來,過於完美的目標,難以完成的壓力,才是讓我們陷入困境的真相。
而5%的改變,才是讓我們擺脫這種既掙扎又挫敗的日子的開端。
5%的改變,是允許不完美
每個人對自己都有或多或少的不滿,也許是身材不夠好,可能是收入不夠多。
豆瓣網友@33說,20多歲的時候,她特別討厭自己的不自律:
一直追劇看小說,熬出飛蚊眼;
遇到好吃的東西就停不下來,吃壞了胃;
看了很多時間管理的書,定了計劃卻又沒執行。
她想要一個健康向上的自己,於是硬著頭皮一次次嘗試改變,卻始終無法達到要求。
就這樣帶著焦慮,持續著一團糟的生活。
後來,30+的她不再跟那個完美的自己較勁。
只列出想做的事,然後把它放在能看得到的地方,但不寫什麼時候做——高興做就不做,不高興做就不做。
沒想到,事情反而慢慢地推進和完成了。
蕭伯納曾說:
很多時候,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在一次次完成中迭代,就是進步。
苛求完美,像是一場與自己的無窮鬥爭,只會搞得精疲力竭。
而真正的蛻變,是以輕鬆的心態去接納原來的我,以5%的改變去迎接嶄新的我。
李松蔚老師也曾碰到一位想要長久改變的焦慮求助者。
TA想擺脫抑鬱症的困擾,想和重男輕女的父母和解,想轉行做喜歡的設計工作......
李老師給出的建議,是暫時放下想要一個徹底的100%改變的想法。
先試試在保持生活狀態不變的情況下,每天只拿出特定的一小時來嘗試做5%的改變。
這位求助者照做了。
TA先是恢復運動習慣,慢慢找回了對自我的掌控感。
接著又自發讀起了書,專注力和幸福感也隨之提升,生活一步步地回歸正軌。
很贊同一句話:“不要奢望一下子人生翻盤,每天進步一點點就好。”
到了一定的年齡,我們才會發現,不完美是生活的常態。
既然100%的改變難以實現,那就先做5%的改變。
5%的進步看似微弱,卻能像滾雪球一樣,鬆動生活裡的焦慮不安。
5%的改變,是注入微行動
樊登老師說過:
“很多時候人感受到的痛苦,往往不是來自痛苦本身,而是來自自己的想像。”
沒人不渴望改變,但真正改變起來,卻難免伴隨著“抵抗”。
有的人總是習慣給自己設定出各種不良結果,以“假性痛苦”來麻痺自己,不敢改變。
看過這樣一個真實故事。
一位北漂女孩總結自己是個沒地位、沒錢,也沒歸宿的失敗者。
她打算從繼續考研和回家考公之間做一個選擇。
於是每天一閒下來她就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