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故事,看清人品,悟透人性
人性是本能,人品是本事。
很多人太單純了,只是看到事物的表面,就下了結論,殊不知,人心叵測,自己吃了大虧。
很多人為了自身利益,克制了自己的本性,展示出不一樣的人品,演技很了不得,讓人難以捉摸。
因此,我們要學會理智,別把人品和人性混淆了,把天生的和後天的,區別對待。
講三個古老的故事,看清人品,悟透人性。
01
主動對你好的人,也許是在利用你。
第一個故事。
戰國時的軍事家吳起,為了得到魯國的信任,手刃妻子。可惜,他仍舊被魯君懷疑,被迫投奔魏國。
在魏國,吳起帶兵抵抗秦軍,並且屢屢獲勝。
有一個士兵身上長了毒瘡,吳起就蹲下來,幫忙吸走毒液。周圍的士兵見了,無不感動。
士兵的母親見狀,在一旁哭得呼天搶地。
大家很疑惑,吳起愛民如子,為什麼“母親”不理解呢?
母親說:“之前,有將軍對我的丈夫,非常疼愛,結果丈夫戰死沙場。現在我的兒子,也是這樣的結局啊,我怎麼不悲痛呢?”
道理很明顯,吳起的做法,是在愛惜下屬,也是換取了士兵的信任。之後,他可以藉用強大的兵力,為所欲為,成就自己的功名。
法國思想家羅曼·羅蘭說了一句很耐人尋味的話:“為了用一隻眼睛看清東西,而將另一隻眼睛毀壞。”
為了能夠瞄準技藝更高,因而毀掉一隻眼睛,這樣就可以成功了。可是傷害了身體,怎麼可以說是成功了呢?
人品和人性,在很多時候,是矛盾的,是事情的兩個面。
如果有人給你好的建議,主動向你示好,你不要馬上就感激他,要想一想,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也沒有莫名其妙的緣分。
這樣的道理,用在生活中,也是可行的。
比方說,商家主動上門,為你講解養生知識,順便就賣了東西給你;商家送了一個雞蛋給你,就得賺兩個雞蛋的錢。
主動關愛你,這是人品好的體現,內心卻在思考自己的利益,這是人性的驅使。只是很多時候,人性隱藏起來了,需要深度思考才明白。
02
有一種善,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第二個故事。
孟子去了齊國,和齊宣王聊了很久。
有人牽著一頭牛,從朝堂下走過,牛在流淚,渾身哆嗦。
原來,這頭牛,要用來祭祀,命不由己。
人們要用牛的血,塗抹鐘鼓的縫隙,認為這是吉利的事情。
齊宣王看著牛,喚起了憐憫之心,說:“不要用牛了,用羊吧。”
孟子說:“無罪而就死地。牛羊有區別嗎?”
很明顯,齊宣王的做法,就是“偷梁換柱”。以為這樣做,就能展示自己的慈悲。其實他不過是換了一種殺戮方式而已。
“央廣網”上,轉發了這樣一條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