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嚴父”還是“嚴母慈父”?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慈母嚴父”還是“嚴母慈父”?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value101 2023-04-14 檢舉

 

朋友剛生了二胎,興致勃勃找我分享喜悅。

 

老大是兒子,老二是女兒,有幸湊成一個“好”字,她和老公笑得合不攏嘴。

 

聊著聊著,她就說起了自己的育兒反思:

 

“老大成績不好,性格膽怯,都怪他爸爸之前太嚴厲,讓孩子懼怕;我又太溫和,什麼都由著孩子,讓孩子沒有敬畏心。

 

現在老二來了,我們準備換個策略,我扮演嚴厲的媽媽,孩子爸爸扮演溫柔的角色,我們不能再把'小號'給練廢了。”

 

聽完朋友的話,我有點哭笑不得。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曾經陷入掙扎,也見過很多父母討論:

 

到底是慈母嚴父的組合更好,還是嚴母慈父的搭檔更佳?

 

看到李玫瑾教授的觀點,再結合過往經歷,頓覺豁然開朗。

 

在她看來,現代社會最好的教育模式,是嚴母慈父。

 

母親要嚴,孩子如果和媽媽關係太親近,就容易嬌縱任性,跟誰都不鬧,就跟慈母鬧。所以母親要乾脆果敢,說一不二。

 

父親要慈,因為父親是有力量的,會給孩子一種厚實的感覺,讓孩子有安全感,在有安全感的情況下,父親再一講理,他就很容易接受了。

 

 

傳統社會中,母親是溫柔慈愛的象徵。十月懷胎,一朝分娩,聯結母親和孩子的那條臍帶雖然被剪斷了,卻無法隔開彼此血濃於水的情感。

 

於是,母親天然和孩子更親近,不自覺地寵愛孩子,不忍心苛責半分。

 

但往往,母親愛得太滿太深,反而會給孩子的成長之路埋下隱患:

 

或是孩子做什麼都要仰仗母親的幫助,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或是讓孩子習慣了予取予求,變得驕縱跋扈。

 

看過這樣一則新聞。

 

吉林長春,一個十幾歲的女孩伸手向母親要零花錢,母親沒有給,女兒就勃然大怒,當街毆打母親。

 

其實,母親只要大聲呵斥或徑直走開,就能製止女兒的無理行為,可她一動不動,任由女兒打罵,彷彿做錯事情的是她,而不是女兒。

 

那一瞬間,我看到的不是母親的“包容”,而是對女兒的“縱容”。

 

正是她過往無底線的滿足,和今日無底線的退讓,才讓女兒目中無人,失去最基本的教養。

 

精神分析大師科胡特說過:好的母愛,是不含敵意的堅決。

 

母親多一點嚴格和果敢,能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感知規矩的重要,明白自己的擔當。

 

比如,輔導作業時,慈愛的媽媽或許默許孩子拖延,嚴格的媽媽則會要求孩子提高效率,今日事今日畢;

 

與人交往時,慈愛的媽媽或許允許孩子隨心所欲,嚴格的媽媽則會提醒孩子誠信友善,寬以待人嚴以律己……

 

只有嚴厲一點,才能讓孩子知道為人處事的底線,心裡多些敬畏,行為多些擔當,邁向自律與成熟。

 

提到父親,很多人的用語都是“威嚴”“冷酷”“生疏”,很少有溫情的表達和動人的故事。

 

吳宗憲曾經說過,他有一個極其嚴厲的父親。

 

父母動不動就體罰,讓他無數次懷疑“自己不是父親親生的孩子”,否則父親怎麼捨得如此對待他。

 

即使他後來成為綜藝大王,但仍無法消除父親留給他的心理陰影,患上抑鬱症和雙相情感障礙,至今已超過40年。

 

相比較來說,作為汪曾祺的兒女,就多了一份幸運和溫暖。

 

汪曾祺在文學上造詣極深,為人大氣且清高,原以為回到家人面前,難免擺架子和甩臉色。

 

事實卻恰好相反。妻子叫汪曾祺“老頭兒”,三個子女和小孫女也跟著叫他“老頭兒”,從不害怕會因此受到責罵。

 

在孩子們心中,汪曾祺是典型的“慈父”,每每談起他,語氣裡都充滿感激和幸福:

 

“從小到大,父親沒有教訓過我們一句,絕對平等。”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