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嚴父”還是“嚴母慈父”?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慈母嚴父”還是“嚴母慈父”?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value101 2023-04-14 檢舉

 

 

小女兒汪朝不著急結婚,母親很是擔心,父親汪曾祺卻選擇尊重女兒的做法。

 

聽女兒說起,想找個自己這樣的丈夫,他開玩笑地吐槽女兒:“那你上哪找去!”

 

聽女兒說起,害怕婚後過得不好,他就堅定給女兒打氣:“沒事,過不好就回來。”

 

面對孩子的時候,汪曾祺是慈愛和寬容的,他不會揚起手臂,只為了用力氣去征服;也不會扯起嗓子,只為了用吼叫來鎮壓。

 

他所做的,就是放下面子和架子,給孩子充分的尊重、理解和支持,讓孩子感受到父親深沉的愛和溫柔的承托。

 

恰如他所說:“我覺得一個現代化的,充滿人情味兒的家庭必須做到沒大沒小。父母叫人敬畏,兒女筆管條直,最沒意思。”

 

一個慈愛的父親,渾身充滿了溫厚的力量,會讓孩子願意靠近,敞開心扉,呈現自己最真實的樣子。

 

對男孩來說,慈愛的父親會理解他的情緒、指引他的成長方向,讓他懂得表達自己,更能把握幸福的真諦。

 

對女孩來說,慈愛的父親會體察她的感受、支持她的決定,讓她敢於突破性別偏見,活出更精彩遼闊的人生。

 

當然,每個家庭的具體情況不同,所選擇的教育方式也不一樣。

 

無論是遵循“嚴母慈父”的準則,還是傾向“慈母嚴父”的搭配,都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分析和做決定。

 

不妨看看以下幾點。

 

1、遵從父母特質,把能量用在擅長的事情上。

 

我們知道,如果違背自己的本性來做事情,總會感覺彆扭和擰巴,在育兒這件事上也不例外。

 

只有遵從父母的性格特質來劃分教育角色,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出力,才能游刃有餘,事半功倍。

 

比如,父親天性溫和,那就做一個慈父,不必非要樹立父親的權威,板起面孔訓斥孩子。

 

你把家裡收拾好,給孩子更多的愛,給妻子更多的關懷,既能給家庭營造溫馨的氛圍,也可以感受到付出的快樂和成就感。

 

對母親來說,也是一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只有父母的狀態好了,教育孩子時才能更省力和更投入。

 

當孩子看到父母最好的樣子,潛移默化學習借鑒,成長動力被激發,也能更有自信和底氣。

 

2、遵循孩子特點,隨機應變才能事半功倍。

 

心理學指出,孩子3歲前處於依戀期,只有得到父母的愛與呵護,才能對外界產生信任感,在內心積累安全感。

 

因此,父母不用區分誰嚴厲、誰慈愛,而是可以一起給孩子很多的愛和很多的關注,給孩子內心種下“愛”和“希望”的種子。

 

孩子3歲開始,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了,父母就要開始立規矩,引導孩子更好地與他人交流、與世界相處。

 

比如:吃飯不挑食、電器不能碰,過馬路要看紅綠燈、待人處事要有禮貌……

 

父母嚴格要求的背後,是對孩子更深沉的愛。

 

當孩子懂得照顧自己、關心朋友、遵守規矩,也就有了快樂生活和獲取幸福的能力。

 

3、遵照成長目標,做到“愛”與“規矩”並行。

 

兒童文學巨匠阿斯特麗德•林格倫說過:

 

兒童需要管教和指導,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們無時不刻和處處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導之下,是不大可能學會自製和自我指導的。

 

給孩子製定規矩時,如果只是父母強制提要求,孩子無條件執行,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尊重,產生逆反心理。

 

更好的做法是,可以把孩子吸收進來,全家人開誠佈公交流,一起制定獎懲措施,父母以身作則,規矩定好了就嚴格執行。

 

教育的最終目標,都是希望給孩子營造更好的成長環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和支持,也不忘記規矩和權威。

 

點個“在看” ,祝福每個家庭,都能摸索出最合適的教育模式,給孩子更恰當的教育。

 

當一個家庭有愛,有規矩,有守望,孩子就能沐浴陽光,向上生長,未來可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