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歲以後,請過遞減的生活

四十歲以後,請過遞減的生活
value101 2023-04-10 檢舉

 

 

聰明人只過1%的生活。

白岩鬆在《光陰的故事》裡有一段演講:

“年輕的時候,要玩命地做加法,讓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性。

中年以後,這種狀態就要收斂起來,要做減法,重新理清自己的人生。”

人過四十,每天在工作和家庭之間疲於奔命。

如果你感覺被生活壓得難以喘息,那是在提醒你,該過遞減的生活了。

所謂遞減生活,就是為生活減負,讓內心回歸安寧。

 

01

物質遞減

有句話說:良田千頃,不過一日三餐;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

人,真正需要的東西其實並不多。

一間房就能遮風避雨,一張床就能酣然入睡,一粥一飯就能飽腹養身。

物質索求太多,反而被其所累。

有網友分享了一段自己的經歷。

年輕的時候,她喜歡追求名牌,無論到哪裡都會蒐集各種大牌產品帶回家。

高檔的香水、化妝品、高跟鞋、包包,十多年時間裡,她在家囤了一大堆。

後來,因為工作調動,她不得不搬到另一個城市生活。

面對一屋子的東西,她第一次感到不值:帶不走,棄之又可惜,實在是一種拖累。

她把能送的都送了人,其餘的統統扔進了垃圾桶。

到了新的城市,她慢慢減少了對物質的依賴,多餘的東西絕對不買。

她開始愛上了閱讀,偶爾也寫點東西,日子反倒變得更充實了。

 

《少即是多》裡寫道:

“從物質中獲取幸福的時代已經結束,我們正從加法時代轉向減法時代,追求精神的富足而不是物質的豐富才是幸福。”

人的心靈空間是有限的,不要被太多的物質擠占。

留下的空間越多,人生才能有更多選擇,更多可能。

日本流傳著一種叫“終活 ”的文化(為了迎接人生終點所進行的準備活動)。

終活文化,最先提倡的,就是對物質進行斷捨離:

40歲,開始減少各種日常用品持有物。

 

50歲,處理家里大型器械工具和家電,大部分的書籍、唱片、手辦等。

 

60歲,處理不動產。

 

70歲,處理掉汽車,開始依靠公共交通;處理各種收藏品。

 

80歲,逐步解約各類網絡的ID(註銷各種社交媒體賬號,郵箱等)。

年輕時貪求物質的豐盛,但到了一定歲數,要學會給物質做減法。

人內心的空間就那麼大,裝滿了物慾,快樂和幸福就無處安放了。

 

02

目標遞減

巴菲特曾經為自己的私人飛行員弗林特,做過人生規劃。

他讓弗林特在一張紙上寫下25個人生目標,然後選出5個最重要的。

最後他告訴弗林特,以後要不惜一切代價,避免在剩餘的20個目標上投入精力,要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前5個必須要完成的目標上。

曾國藩也曾說,凡人為一事,以專而精,以紛而散。

年輕時我們更傾向於做斜杠青年,尋求多方面發展。

四十歲以後,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沒有了推倒重來的底氣和勇氣。

與其花許多時間和精力去鑿許多淺井,不如集中精力去鑿一口深井。

陳道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人生的目標,他說自己只專注於拍戲。

當時他已經入行三十年,在他這個階段的演員,很多人選擇去做導演、當製片人,甚至身兼數職。

有人找上門,請他出山做導演,都被他一一拒絕了。

陳道明解釋說,如果做得太多,擔心最後什麼也做不好,還不如踏踏實實做個演員,演好戲。

有句話說得好,人生過了四十就要開始做減法了,與其執念於大而全,倒不如少而精。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