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它排第一

父母最傷孩子的行為,它排第一
value101 2023-03-22 檢舉

 

很多家長吐苦水:

學了那麼多育儿知識,到頭來發現,依然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教不好怎麼辦呢?

只能“無能狂怒”,朝孩子發火。

一方面,我很理解這些家長。

家長也是人。

但另一方面,這種“無能狂怒”,不僅教不好孩子,還會把孩子推遠。

 

 

情緒管理專家羅納德博士曾說:

“暴風雨般的憤怒,

持續時間往往不超過12秒,


但它卻能爆發式地摧毀一切。”

 

而這往往也是孩子遠離父母的原因。

父母事後也很後悔:要是當時能控制好情緒就好了。

可為什麼就控制不住呢?

 

01 父母受過的傷,孩子在重演

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

超市裡,爸爸把哇哇大哭的孩子丟下不管,一個人走了。


飯桌上,媽媽把大吵大鬧的孩子拽到一邊,痛罵一頓。

 

對不服管的“熊孩子”,父母也很委屈。

和孩子講道理,孩子根本聽不進去。

劈頭蓋臉一頓罵,或者一頓打。

孩子被嚇壞了,也就乖乖聽話了。

 

但看見滿臉委屈的孩子,父母又會後悔自責:

我這麼做是不是不太好?


我是不是傷害到孩子了?

 

很多時候,父母其實也很想保持冷靜。

但卻為什麼還是忍不住衝孩子發火呢?

問題的答案,其實藏在一個人的過去。

 

 

1、你的“情緒按鈕”,和童年經歷有關

童年經歷會影響一個人的思考、感受和行為方式。

這種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會呈現在親子關係中。

我們很容易將孩子視為自我的延伸。

把自己的價值觀、言行舉止和性格,投射在孩子身上。

一旦孩子的某個行為,觸發了我們的童年感受,尤其是對過去創傷的感受。


我們就會和孩子一起回到過去,重演這些童年創傷。

 

就像朋友小靜,她每次帶孩子坐高鐵,都很有壓力。

孩子才4歲,正是好動的年齡。

所以,小靜總要很耐心地和孩子講道理,讓她老實坐著,別吵到其他人。

但不是每次講道理都管用。

 

有一次,孩子受不了,在車上大吵大鬧。

周圍的人都看向她們,小靜覺得非常不好意思。

她勸孩子小聲點,但孩子根本不聽。

小靜忍不住了。

 

 

她朝孩子吼道:

“你再這樣,我以後不會帶你出門了!”


“你能不能像大人一樣,小聲點啊!”

 

這些話脫口而出的時候,她愣住了,一些童年往事浮現在記憶裡。

小時候,每次出門探親,一家五口人都要擠在一輛很小的車裡。

她和姊妹們擠在後座,總會因為座位吵起來。

每次媽媽發火,罵的都是身為長女的她。

她意識到,自己發火的樣子,和媽媽一模一樣。

甚至,說的話都一樣。

她發現,自己用了父母曾經對她的樣子,對待了孩子。

也就是,她從父母那裡受過的傷害,在孩子身上重演了。

 

不過,想知道哪些過去的傷痛在影響當下的我們,其實沒那麼容易。

因為,很多童年記憶存在於內隱記憶中,以感覺的形式存在。

它們很難被識別。

什麼是內隱記憶?

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騎自行車。


你只需跳上它,就知道怎麼騎,而不需要有意識地思考。


內隱記憶可以讓我們在沒有意識的情況下產生某種特定的感覺。

 

那麼,我們的大腦是如何失控的呢?

當我們的情緒被“引爆”,大腦的高級功能會“離線”。

大腦的情感中心會失去控制,一些重要功能被關閉。

從而,我們會處於一種脫節狀態。

於是,我們喪失了同理心、調節情緒和決策的能力。

當我們處於這種失控的狀態,很難和孩子好好說話。

 

 

2、過去的信念,在對現在的你洗腦

那麼這些內隱記憶,是如何在特定的情境中,影響我們的呢?

幼兒時期的我們,很容易受環境影響。

我們會積極地和父母的情感狀態相互作用,吸收他們的情感烙印。


直到將它們內化為我們自己的情感烙印。

 

從而形成一個信念系統。

如果你有一個信念系統是:“我必須聽父母的話。”

那麼,當孩子不聽話時,這個信念就會跳出來:

“她怎麼敢這麼不聽父母的話?”


“我從來都不敢這麼做!”

 

這個聲音會放大你的憤怒。

 

 

朋友凱麗有一個13歲的兒子,非常叛逆。

凱麗說什麼從來不聽,還總和她吵架,罵髒話。

面對這樣的兒子,凱麗總會情緒失控。

於是母子倆進入了一個負反饋循環中:

兒子叛逆→ 凱麗生氣,罵兒子→ 兒子反抗,更叛逆

 

後來,兒子還鬧著要離家出走。

凱麗又生氣又難過。

其實凱麗也有一個痛苦的童年。

她是被父母打大的。

無論事實是什麼,只要父母覺得是凱麗的錯,就會打她。

爸爸會用皮帶抽她,媽媽會扇她耳光。

 

所以,她很早就形成了一個“壞”的信念:

一切都是她的錯。


只要她沒有做好某件事,

她就是一個壞孩子。


只要做錯了,就應該被打。

 

 

成年後,那個根深蒂固的“壞”信念,轉化為一種對孩子的控制欲——

作為一個母親,她必須正確地教育孩子。

然而,一切適得其反,凱麗和兒子的關係因此變得緊張。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