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冒犯你時,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之前,我在《太好的人,容易抑鬱》一文中,表達過一個觀點:“不要做一個太好的人,要學會釋放你的攻擊性”
一個讀者後台提問說:“我要是釋放了攻擊性,被報復了怎麼辦啊?”
我想:可能在很多人眼裡,充分釋放攻擊性的人,應當是一個:“火爆脾氣,一點就著,異常亢奮的狀態”。
這種狀態確實容易樹敵。
事實上,恰恰相反,能充分釋放攻擊性的人,一般格外平靜。
01 釋放攻擊性的人,格外平靜
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我的朋友中,就有這麼兩類人:一類是小A這樣,不敢釋放攻擊性的。
小A還記得唸書時的一件煩心事。
晚上宿舍熄燈後,小A躺在床上,準備入睡。可是隔壁床同學還在講話,仔細一聽,原來對方在和男友打電話。
一開始,小A以為只是結束的晚安問候,打算等一會兒對方。沒想到,10分鐘過去了,對方完全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小A有點急了,怎麼會有這種人。更過分的是,30分鐘過去了,對方還在大聊特聊,時不時發出笑聲。
小A被吵得睡不著覺,還要被迫收聽這位同學私房話,她氣得在心裡罵:
神經病吧,這人,把別人當空氣的嗎?
這人爸媽怎麼教的,一點素質沒有。
直到把對方祖宗18代問候了一遍。但罵完了,她還是不敢表達不滿。
她想像著可能發生的場景:她衝著對方喊:“餵,不要在熄燈後打電話,很吵好不好!”
對方一個鯉魚打挺,坐起來破口大罵:“你算老幾啊,憑什麼管我?”
光是想想,小A已經頭搖的像撥浪鼓一樣:算了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忍忍就過去了。
和小A 一樣,很多人遇到類似情況,都不敢表達。道理都懂,可一遇到現實情況,就是表達不出來。
而朋友小B,則完全相反,是敢於釋放攻擊性的人。
可能,很多人會以為小B是那種:脾氣暴躁,一點就著的人,但恰恰相反,我從沒見過小B發火。
那小B又是怎麼釋放攻擊性的呢?
有一次,和小B聊天,她講了與合租室友的一件事。
工作日的早晨,像往常一樣,小B七點起床,打算上個廁所,出門一看,室友在衛生間洗澡,小B只好等著對方。
沒想到,這一洗,居然洗了40分鐘才回房間,小B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
於是,小B敲了敲對方房間門,語氣平靜地說:“哈嘍,下次洗澡可以換個時間嗎?如果在早高峰洗澡的話,大家都不太方便”
房間裡沒有回應,小B又敲了敲門,說:“哈嘍,聽得到嗎?”只聽一個不悅地聲音說:“聽得到,知道了......”
小B回應道:“好的,謝謝配合”,就走開了。
有趣的是,自那以後,室友再也不在早高峰洗澡了。
邊界被入侵,為什麼有人只能壓抑隱忍,有人卻可以勇敢表達,成功捍衛?區別在哪裡?
核心在於邊界被入侵時,你的反應模式。
02 辨別你的反應模式
反應模式指的是:邊界被入侵時,你的思維,情緒,行為構成的連鎖反應。
反應模式分為個人導向與行為導向。
(1)個人導向
個人導向指的是:邊界被入侵時,把問題歸結到個人身上的反應模式。
這一點在小A身上挺明顯的,室友打電話時,小A的思維反應是:
這人有病吧!
太沒素質了吧!
第一時間把問題歸結到了對方這個人身上。
而把問題歸咎到人身上,認為這個人不行,又會讓她產生一種情緒反應——敵意。
敵意是一種綜合情緒,它是由憤怒,蔑視與厭惡相關情緒構成。
認為室友有病,沒素質,都會產生蔑視,厭惡情緒,與小A本身的憤怒結合,構成了一股強烈的敵意。
正如小A腦補的一樣:她很想衝對方大喊一句:“餵,不要在熄燈後打電話,很吵好不好!”
但她不敢這樣做,因為這樣的敵意,必然激發敵意,會遭到報復。而擔心報復的恐懼情緒,則激發了小A的行為反應——閉口不言。
(2)行為導向
行為導向指的是,邊界被入侵時,把問題歸結到行為上的反應模式。
與小B聊過後,發現當邊界被入侵時,她的思維反應是:
這個點兒洗澡,也太煩了吧!
怎麼回事,怎麼霸占衛生間這麼久?
第一時間把問題歸結到對方的行為上。
而這種歸因,讓她雖然生氣,但對這個人沒有敵意,所以,她不會攻擊這個人,她要做的,只是讓對方調整一下行為。
因此,小B的行為反應是表達不滿。她敲了室友的門,告知對方換個時間洗澡。
由於小B的表達不含敵意,因此室友雖然也有些不滿,但是衝突沒有升級。
當然這裡並不是說,不含敵意的表達,一定不會帶來衝突,而是,當你不含敵意表達時,可以減少人際對抗。
因為當你言辭激烈,迫使對方調整時,這種人際壓力會迫使對方情緒激烈地反抗。而不含敵意時,則可以盡量規避這一現象。
誠然,我們無法預測對方的反應,但我們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反應,來減少關係中的衝突。
再回到之前的問題,邊界被入侵時,為什麼有人只能隱忍不發,有人可以成功捍衛。
因為隱忍不發的人,往往具備「個人導向」的反應模式。
而敢於表達的人,往往具備「行為導向」的反應模式。
03 攻擊性不等於敵意
回到文章開頭,為什麼很多人認為,充分釋放攻擊性的人,應當是:火爆脾氣,一點就著,異常亢奮的狀態。
因為我們混淆了兩個基本概念——攻擊性與敵意。
攻擊性指的是,邊界入侵時,我們保護自己的行為。
敵意指的是,針對他人的一種憤怒,厭惡,蔑視的混合情緒。
當我們表示不滿時,會讓別人感到尷尬與不適,而我們表達敵意時,則會直接激發起別人的敵意。
而當我們表達不滿時,夾雜著些許敵意,就會讓我們恐懼被報復,變得不敢表達。
想一想,很多場景是不是這樣:
高鐵上,一個小孩兒跑來跑去,吵的你睡不著,你內心大罵,為什麼父母不管管,真沒素質。
卻不敢走到對方面前,說一句:“能不能讓你的小孩兒安靜一會兒,吵到我睡覺了”
因為此刻的你,已經懷有極大的敵意,你怕一開口,雙方就吵起來。
因此,我們要學會管理敵意,而不是壓抑不滿。那麼可以怎麼做呢?
01 培養「行為歸因」
看見別人插隊,霸占衛生間太久,很多人第一反應總是:這人真沒素質。
事實上,這是一種典型的歪曲認知:以偏概全。以某個行為定義一個人,往往會造成以偏概全的局面。
就像小B與室友熟悉後才知道,原來室友那時剛入住,不是很清楚大家用衛生間的時間,所以沒多想就去洗了。
得知自己給大家帶來了不方便,室友就再也不在那個時間洗澡了。
因此,我們不能斷章取義,要學會把情境歸因為行為,而不是上升到個人。可以用這樣的句式來練習:
他xx的行為,讓我很不滿。
例如:
他插隊的行為,讓我很不滿。
他霸占衛生間的行為,讓我很不爽。
他放我鴿子的行為,讓我很不適。
學會行為歸因,是敢於表達的第一步。
02 釋放憤怒
邊界被入侵時,一定是憤怒的,不適的。這時候,需要釋放一下負面情緒,可以通過自由書寫的方式達成:
寫下你的所有情緒,不滿:
我很生氣,因為......
這讓我感到......
全部寫下來之後,你會發現你的情緒被宣洩了,整個人舒服多了。
03 不含敵意的表達
當你的情緒釋放好以後,就可以採取行動了。
小A認為室友很吵,可以不含敵意的說:“哈嘍,你講電話吵到我了,可以到外面去嗎?”
高鐵上有小孩兒吵得你睡不著覺,可以不含敵意的對他的父母說:“哈嘍,你的小孩兒吵到我了,可以讓他聲音小一點嗎?”
通過不斷練習,你會發現,你會越來越熟練的表達不滿,也能更好的照顧自己的感受。
寫在最後:
我們鼓勵大家釋放攻擊性,並不是說,鼓勵你成為一個脾氣火爆,一點就著的人。
相反,而真正能自如地表達攻擊性的人,是心理較為健康的人。
因為,他們不會隨意以某個行為定性一個人,不會對人充滿敵意。
同時,他們也能夠保護自己,為自己挺身而出。
平靜的說一句:“對不起,你越界了”。
而這份平靜,遠比咆哮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