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冒犯你時,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別人冒犯你時,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value101 2023-03-21 檢舉

 

之前,我在《太好的人,容易抑鬱》一文中,表達過一個觀點:“不要做一個太好的人,要學會釋放你的攻擊性”

一個讀者後台提問說:“我要是釋放了攻擊性,被報復了怎麼辦啊?”

我想:可能在很多人眼裡,充分釋放攻擊性的人,應當是一個:“火爆脾氣,一點就著,異常亢奮的狀態”。

這種狀態確實容易樹敵。

事實上,恰恰相反,能充分釋放攻擊性的人,一般格外平靜。

 

01 釋放攻擊性的人,格外平靜

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我的朋友中,就有這麼兩類人:一類是小A這樣,不敢釋放攻擊性的。

小A還記得唸書時的一件煩心事。

晚上宿舍熄燈後,小A躺在床上,準備入睡。可是隔壁床同學還在講話,仔細一聽,原來對方在和男友打電話。

一開始,小A以為只是結束的晚安問候,打算等一會兒對方。沒想到,10分鐘過去了,對方完全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小A有點急了,怎麼會有這種人。更過分的是,30分鐘過去了,對方還在大聊特聊,時不時發出笑聲。

 

小A被吵得睡不著覺,還要被迫收聽這位同學私房話,她氣得在心裡罵:

神經病吧,這人,把別人當空氣的嗎?

 

這人爸媽怎麼教的,一點素質沒有。

直到把對方祖宗18代問候了一遍。但罵完了,她還是不敢表達不滿。

她想像著可能發生的場景:她衝著對方喊:“餵,不要在熄燈後打電話,很吵好不好!”

對方一個鯉魚打挺,坐起來破口大罵:“你算老幾啊,憑什麼管我?”

光是想想,小A已經頭搖的像撥浪鼓一樣:算了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忍忍就過去了。

和小A 一樣,很多人遇到類似情況,都不敢表達。道理都懂,可一遇到現實情況,就是表達不出來。

 

而朋友小B,則完全相反,是敢於釋放攻擊性的人。

可能,很多人會以為小B是那種:脾氣暴躁,一點就著的人,但恰恰相反,我從沒見過小B發火。

那小B又是怎麼釋放攻擊性的呢?

有一次,和小B聊天,她講了與合租室友的一件事。

工作日的早晨,像往常一樣,小B七點起床,打算上個廁所,出門一看,室友在衛生間洗澡,小B只好等著對方。

沒想到,這一洗,居然洗了40分鐘才回房間,小B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

於是,小B敲了敲對方房間門,語氣平靜地說:“哈嘍,下次洗澡可以換個時間嗎?如果在早高峰洗澡的話,大家都不太方便”

房間裡沒有回應,小B又敲了敲門,說:“哈嘍,聽得到嗎?”只聽一個不悅地聲音說:“聽得到,知道了......”

小B回應道:“好的,謝謝配合”,就走開了。

有趣的是,自那以後,室友再也不在早高峰洗澡了。

邊界被入侵,為什麼有人只能壓抑隱忍,有人卻可以勇敢表達,成功捍衛?區別在哪裡?

核心在於邊界被入侵時,你的反應模式。

 

02 辨別你的反應模式

反應模式指的是:邊界被入侵時,你的思維,情緒,行為構成的連鎖反應。

反應模式分為個人導向與行為導向。

 

(1)個人導向

個人導向指的是:邊界被入侵時,把問題歸結到個人身上的反應模式。

這一點在小A身上挺明顯的,室友打電話時,小A的思維反應是:

這人有病吧!

 

太沒素質了吧!

第一時間把問題歸結到了對方這個人身上。

而把問題歸咎到人身上,認為這個人不行,又會讓她產生一種情緒反應——敵意。

敵意是一種綜合情緒,它是由憤怒,蔑視與厭惡相關情緒構成。

 

認為室友有病,沒素質,都會產生蔑視,厭惡情緒,與小A本身的憤怒結合,構成了一股強烈的敵意。

正如小A腦補的一樣:她很想衝對方大喊一句:“餵,不要在熄燈後打電話,很吵好不好!”

但她不敢這樣做,因為這樣的敵意,必然激發敵意,會遭到報復。而擔心報復的恐懼情緒,則激發了小A的行為反應——閉口不言。

 

(2)行為導向

行為導向指的是,邊界被入侵時,把問題歸結到行為上的反應模式。

與小B聊過後,發現當邊界被入侵時,她的思維反應是:

這個點兒洗澡,也太煩了吧!

 

怎麼回事,怎麼霸占衛生間這麼久?

第一時間把問題歸結到對方的行為上。

而這種歸因,讓她雖然生氣,但對這個人沒有敵意,所以,她不會攻擊這個人,她要做的,只是讓對方調整一下行為。

因此,小B的行為反應是表達不滿。她敲了室友的門,告知對方換個時間洗澡。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