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冒犯你時,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別人冒犯你時,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value101 2023-03-21 檢舉

 

因此,小B的行為反應是表達不滿。她敲了室友的門,告知對方換個時間洗澡。

由於小B的表達不含敵意,因此室友雖然也有些不滿,但是衝突沒有升級。

當然這裡並不是說,不含敵意的表達,一定不會帶來衝突,而是,當你不含敵意表達時,可以減少人際對抗。

因為當你言辭激烈,迫使對方調整時,這種人際壓力會迫使對方情緒激烈地反抗。而不含敵意時,則可以盡量規避這一現象。

誠然,我們無法預測對方的反應,但我們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反應,來減少關係中的衝突。

再回到之前的問題,邊界被入侵時,為什麼有人只能隱忍不發,有人可以成功捍衛。

因為隱忍不發的人,往往具備「個人導向」的反應模式。

而敢於表達的人,往往具備「行為導向」的反應模式。

 

03 攻擊性不等於敵意

回到文章開頭,為什麼很多人認為,充分釋放攻擊性的人,應當是:火爆脾氣,一點就著,異常亢奮的狀態。

因為我們混淆了兩個基本概念——攻擊性與敵意。

攻擊性指的是,邊界入侵時,我們保護自己的行為。

 

敵意指的是,針對他人的一種憤怒,厭惡,蔑視的混合情緒。

當我們表示不滿時,會讓別人感到尷尬與不適,而我們表達敵意時,則會直接激發起別人的敵意。

而當我們表達不滿時,夾雜著些許敵意,就會讓我們恐懼被報復,變得不敢表達。

想一想,很多場景是不是這樣:

高鐵上,一個小孩兒跑來跑去,吵的你睡不著,你內心大罵,為什麼父母不管管,真沒素質。

卻不敢走到對方面前,說一句:“能不能讓你的小孩兒安靜一會兒,吵到我睡覺了”

因為此刻的你,已經懷有極大的敵意,你怕一開口,雙方就吵起來。

因此,我們要學會管理敵意,而不是壓抑不滿。那麼可以怎麼做呢?

 

01 培養「行為歸因」

看見別人插隊,霸占衛生間太久,很多人第一反應總是:這人真沒素質。

事實上,這是一種典型的歪曲認知:以偏概全。以某個行為定義一個人,往往會造成以偏概全的局面。

就像小B與室友熟悉後才知道,原來室友那時剛入住,不是很清楚大家用衛生間的時間,所以沒多想就去洗了。

得知自己給大家帶來了不方便,室友就再也不在那個時間洗澡了。

 

因此,我們不能斷章取義,要學會把情境歸因為行為,而不是上升到個人。可以用這樣的句式來練習:

他xx的行為,讓我很不滿。

例如:

他插隊的行為,讓我很不滿。

 

他霸占衛生間的行為,讓我很不爽。

 

他放我鴿子的行為,讓我很不適。

學會行為歸因,是敢於表達的第一步。

 

02 釋放憤怒

邊界被入侵時,一定是憤怒的,不適的。這時候,需要釋放一下負面情緒,可以通過自由書寫的方式達成:

寫下你的所有情緒,不滿:

我很生氣,因為......

 

這讓我感到......

全部寫下來之後,你會發現你的情緒被宣洩了,整個人舒服多了。

03 不含敵意的表達

當你的情緒釋放好以後,就可以採取行動了。

小A認為室友很吵,可以不含敵意的說:“哈嘍,你講電話吵到我了,可以到外面去嗎?”

高鐵上有小孩兒吵得你睡不著覺,可以不含敵意的對他的父母說:“哈嘍,你的小孩兒吵到我了,可以讓他聲音小一點嗎?”

通過不斷練習,你會發現,你會越來越熟練的表達不滿,也能更好的照顧自己的感受。

 

寫在最後:

我們鼓勵大家釋放攻擊性,並不是說,鼓勵你成為一個脾氣火爆,一點就著的人。

相反,而真正能自如地表達攻擊性的人,是心理較為健康的人。

因為,他們不會隨意以某個行為定性一個人,不會對人充滿敵意。

同時,他們也能夠保護自己,為自己挺身而出。

平靜的說一句:“對不起,你越界了”。

而這份平靜,遠比咆哮更有力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