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侶的這1種好,一定要警惕

伴侶的這1種好,一定要警惕
value101 2023-03-21 檢舉

 

抱著她,陪她哭,一遍遍擦鼻涕。

看到了對方的不堪,卻沒有半點怨言,也沒有逃跑。

“我陷在難過的情緒裡,那些最隱秘的東西全被他看見了。”

那次狼狽的經歷,讓小妍感到自己被“確認和接納”了,倆人感情反而變得更好。

 

在關係中,因為無法感到足夠的安全,我們會下意識壓抑真實的一面。

但有時候,安全感是在一次次的暴露、確認中完成的,沒有暴露,兩個人就無從靠近。

卡倫霍妮在《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中提到:

關係中感受到的不安全感,是內心的敵意在作祟,如果無法意識到這層敵意,就會陷入壓抑。

 

壓抑自己、展現出完美和順從,按照對方希望的樣子表現;

 

這雖然能讓我們短暫獲得安全感,與伴侶營造出一種假性的融洽,但對長期關係來說無益。

霍妮所說的這種敵意,與父母的早期養育模式有關。

如果父母反复無常、苛刻易怒,孩子就無法獲得歸屬感,產生深深的焦慮和恐懼,從而形成基本的敵意。

但在日後的關係中,被壓抑的敵意不會消失,反而會越積越多。

 

我們常說的“婚前婚後像變了一個人”,可能就是壓抑敵意的後果。

婚前為了安全感,故意掩蓋缺點,婚後一下子全都爆發出來,讓對方覺得“好像完全不認識Ta了”。

這種忍耐到極限的釋放,對關係會造成地震式的打擊。

從虛幻走向真實的路途坎坷,可能每次溝通,都是一次認知的刷新。

一次次發出“Ta怎麼是這樣的”感嘆,一次次艱難地“災後重建”。

當然,關係中的暴露程度,是兩個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善於營造“抱持性環境”的人,更有可能看到伴侶最真實的一面。

 

“抱持性環境”是溫尼科特提出的概念,這一種“媽媽懷抱孩子”般的感覺,主要包含這幾個方面:

1)、不否認、拒絕對方當下的情緒;

2)、不主觀臆斷,耐心詢問對方真實情況;

3)、耐心的傾聽與情感的關注;

4)、為對方的體驗增加正向解讀。

具備以上特質的伴侶,可以使你更加放鬆地暴露自我。

反過來,你也可以通過適當暴露的方式,去觀察自己的伴侶,是否有足夠的包容度。

 

03 有策略地進行自我暴露

之前和一位剛分手的朋友聊,她有一個困惑:

“為什麼我在他面前完全做自己,他就被嚇跑了呢?”

 

“是不是我不夠好?”

她是這樣“做自己”的:

一起出行,大包小包都是對方拎著;

晚上希望有人陪伴,一個電話打給出差、在倒時差的對方;

這段關係裡,她體驗感特別好,本以為可以一直這樣下去。

誰知道在分手時,男友才說:“其實我早就很累了。”

在關係中暴露自我、做自己的前提,是相互尊重和體諒。

給雙方的“自我”都留有一定空間,這段關係才能長久穩定地繼續下去。

 

“暴露”的本質,並不是刻意展示缺點,而是帶著尊重與包容,盡量呈現真實開放的狀態。

真正被“看見”,一段真實的關係才會開始。

關係的初期,一般是我們最需要“自我暴露”的時刻,而這個階段,也正處在雙方互相碰撞、建立信任的時期。

“愛情是勇敢者的遊戲”,做到無條件的接納非常難,在逐步暴露的時候,也需要為衝突、破碎做好準備。

但這並不是一件壞事,如果真實的自己被“看見”,你的內心將會更加穩固而有力量。

如果對方因為你的缺憾而猶豫、恐懼,那也不是一件壞事。

如果你的自我暴露,引發伴侶的評判甚至厭惡,你要做的不是改變自己,而是重新判斷,這段關係是不是還要繼續。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說:“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暴露與接納,是關係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需要你們一起營造一種相對安全的氛圍。

羅蘭米勒提到,兩個人真正親近,需要滿足三個條件:

1)、有意義的自我表露

2)、對彼此的興趣和同理心

3)、確認對方有“應答性”

自我表露,是親密關係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之後,再以開放的不評判的態度,面對真實的對方,耐心傾聽對方的聲音。

只有當雙方都能表露,且對方樂意應答,才能更加坦然地做自己,用更真實柔軟的姿態呆在關係裡。

愛不是一種感覺,而是一種能力。

願我們都能穿透層層鎧甲,給予愛,然後收穫愛。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