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再好,也要保持這1種距離

關係再好,也要保持這1種距離
value101 2023-03-21 檢舉

 

最近網上沖浪時,我看到了一個詞:孝心外包。

大家對它的解釋是:

自己很想孝順,但由於各種原因,只能讓伴侶替自己盡孝。

但我還是有些疑惑,為什麼要這樣?

直到我看了以下故事,才明白它背後的意義。

 

01 我媽不容易,你得好好孝順我媽

第一個故事,來自網友@渺渺。

她吐槽自己的前夫,結婚前,五年沒回家,平日里也不見他問候自己的父母。

孩子出生的第一年,他突然態度一轉,說自己爸媽苦了一輩子,得來大城市享享福,順便幫咱們帶孩子。

渺渺沒覺得有什麼問題,就同意了。

哪知,他的孝順,只是停在了接父母過來這個動作,後續的事情,全扔給了渺渺。

今天給婆婆買衣服,明天還要給她燉雞湯。

 

渺渺那時剛出月子,照顧小孩就身心俱疲,更別提兩個行動遲緩的老人了。

讓他幫忙,他反倒說自己不會幹活、怕添亂。

而且,老人的生活方式和渺渺不同,她們總因家務問題吵架,一吵,前夫就來和稀泥:

“我媽養我不容易,她有自己的想法,你讓讓她。”

 

轉頭安慰自己母親:

“媽,你們過來是享福的,渺渺不懂事,我多教她。”

 

 

最後一次吵架,面對還要來打圓場的前夫,渺渺直接扔出離婚協議書。

“這免費保姆,誰愛當誰當吧!”

 

除了渺渺,網友@三千里 也在吐槽。

老公工作忙,婆婆家離自己家不算遠,偶爾她會幫忙看一眼。

後來發展成,最忙碌的工作日,她也要去照顧婆婆飲食起居。

如果沒去,老公就會拿著“不孝媳婦”指責她。

 

 

有一次她和丈夫說,好久沒回家了,她想回家看自己爸媽。

丈夫生了氣:

“你不在身邊,誰來照顧我媽?”

 

妻子無奈極了,問他:

“沒結婚前,你怎麼不說你媽媽沒人照顧的事呢?”

 

好玩的是,在一眾妻子的吐槽中,我看到了孝子本人的視角。

大概總結一下,從懷孕月子,再到帶孩子,因為男方工作性質,都是女方及女方家人在包攬。

而男方的父母都是由男方的兩個姐姐在照顧。

當父親患癌時,父親希望兒子能給自己養老,男方想將父親接到北京住,他不希望爸爸住出租房,因為“看起來不太孝順”。

他希望老婆可以出點錢,資助他給父親買一套小房子。

 

如果不能支援,媳婦反正也在帶小孩,能不能幫忙照顧自己的媽媽?因為他還要帶著父親去看病、陪床,怕是沒什麼時間。

況且媽媽還有自理能力,媳婦也只是做個飯,打掃一下,不費甚麼時間的。

哪知道老婆一口回絕。

這位男士便寫了一篇小作文,論證自己父母的辛苦、不易,而媳婦不孝,讓他無法接受。

他問廣大網友,有沒有方法可以說服妻子二選一:幫忙買房和幫忙照顧。

當看到當事人的視角時,我突然理解了這些孝子背後的心理隱情:

他們似乎失去了關係中的邊界。

他們理所應當地認為,妻子生來就要幫他們處理一切

 

02 我們是一家人,你應該...

寫到這,我想起來朋友莉莉,她前兩天去相親,對方條件不錯。

在莉莉以為可以進一步接觸的時候,對方突然說:

“我爸媽身體不太好。

結婚了,我們就是一家人。

我希望你可以將我爸媽當作你的爸媽來照顧。

但你放心,我爸媽都說我不用照顧他們,所以你也不會做太多。”

 

莉莉說,第一次覺得“一家人”這三字能如此刺耳。

“我們是一家人”,這話聽著十分親密,可一旦落實到行動上,他們又在逃避:“我不會做,工作太忙了。”

 

當一個人有不健康的個人邊界(Personal boundaries )時,他沒辦法區分自己和伴侶,同樣也區分不了自己和伴侶應做的事。

心理學家Manson認為,擁有不健康邊界的人,有兩種情況:

容易對他人的情緒和行為負責

期待他人對自己情緒和行為負責

而我們所談論的他們,恰好是第二種。

究其原因,是他們沒能擁有正確的自我意識。

在孩子1歲的時,自我意識開始萌芽。

此時,他開始明白,自己和父母是獨立的兩個個體。

他渴望著獨立、探索自己、了解自我。

然而,光靠自己是不夠的,他還需要父母正確反饋,這樣他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否妥當,此時他的自我意識也會向著父母希望的方向發展。

比如,當一個小孩子嘗試著給自己穿衣服、襪子時,雖然他穿得亂七八糟,左右腳都套反了。

 

但他父母還是鼓勵:寶寶都會自己穿衣服啦,真棒!但寶寶還是需要整理一下哦~

在這時候,孩子才會知道:原來自己穿衣服,就是很棒的小孩啦,能把衣服整理好,那就是最好啦。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