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再好,也要保持這1種距離

最近網上沖浪時,我看到了一個詞:孝心外包。
大家對它的解釋是:
自己很想孝順,但由於各種原因,只能讓伴侶替自己盡孝。
但我還是有些疑惑,為什麼要這樣?
直到我看了以下故事,才明白它背後的意義。
01 我媽不容易,你得好好孝順我媽
第一個故事,來自網友@渺渺。
她吐槽自己的前夫,結婚前,五年沒回家,平日里也不見他問候自己的父母。
孩子出生的第一年,他突然態度一轉,說自己爸媽苦了一輩子,得來大城市享享福,順便幫咱們帶孩子。
渺渺沒覺得有什麼問題,就同意了。
哪知,他的孝順,只是停在了接父母過來這個動作,後續的事情,全扔給了渺渺。
今天給婆婆買衣服,明天還要給她燉雞湯。
渺渺那時剛出月子,照顧小孩就身心俱疲,更別提兩個行動遲緩的老人了。
讓他幫忙,他反倒說自己不會幹活、怕添亂。
而且,老人的生活方式和渺渺不同,她們總因家務問題吵架,一吵,前夫就來和稀泥:
“我媽養我不容易,她有自己的想法,你讓讓她。”
轉頭安慰自己母親:
“媽,你們過來是享福的,渺渺不懂事,我多教她。”
最後一次吵架,面對還要來打圓場的前夫,渺渺直接扔出離婚協議書。
“這免費保姆,誰愛當誰當吧!”
除了渺渺,網友@三千里也在吐槽。
老公工作忙,婆婆家離自己家不算遠,偶爾她會幫忙看一眼。
後來發展成,最忙碌的工作日,她也要去照顧婆婆飲食起居。
如果沒去,老公就會拿著“不孝媳婦”指責她。
有一次她和丈夫說,好久沒回家了,她想回家看自己爸媽。
丈夫生了氣:
“你不在身邊,誰來照顧我媽?”
妻子無奈極了,問他:
“沒結婚前,你怎麼不說你媽媽沒人照顧的事呢?”
好玩的是,在一眾妻子的吐槽中,我看到了孝子本人的視角。
大概總結一下,從懷孕月子,再到帶孩子,因為男方工作性質,都是女方及女方家人在包攬。
而男方的父母都是由男方的兩個姐姐在照顧。
當父親患癌時,父親希望兒子能給自己養老,男方想將父親接到北京住,他不希望爸爸住出租房,因為“看起來不太孝順”。
他希望老婆可以出點錢,資助他給父親買一套小房子。
如果不能支援,媳婦反正也在帶小孩,能不能幫忙照顧自己的媽媽?因為他還要帶著父親去看病、陪床,怕是沒什麼時間。
況且媽媽還有自理能力,媳婦也只是做個飯,打掃一下,不費甚麼時間的。
哪知道老婆一口回絕。
這位男士便寫了一篇小作文,論證自己父母的辛苦、不易,而媳婦不孝,讓他無法接受。
他問廣大網友,有沒有方法可以說服妻子二選一:幫忙買房和幫忙照顧。
當看到當事人的視角時,我突然理解了這些孝子背後的心理隱情:
他們似乎失去了關係中的邊界。
他們理所應當地認為,妻子生來就要幫他們處理一切
02 我們是一家人,你應該...
寫到這,我想起來朋友莉莉,她前兩天去相親,對方條件不錯。
在莉莉以為可以進一步接觸的時候,對方突然說:
“我爸媽身體不太好。
結婚了,我們就是一家人。
我希望你可以將我爸媽當作你的爸媽來照顧。
但你放心,我爸媽都說我不用照顧他們,所以你也不會做太多。”
莉莉說,第一次覺得“一家人”這三字能如此刺耳。
“我們是一家人”,這話聽著十分親密,可一旦落實到行動上,他們又在逃避:“我不會做,工作太忙了。”
當一個人有不健康的個人邊界(Personal boundaries)時,他沒辦法區分自己和伴侶,同樣也區分不了自己和伴侶應做的事。
心理學家Manson認為,擁有不健康邊界的人,有兩種情況:
容易對他人的情緒和行為負責
期待他人對自己情緒和行為負責
而我們所談論的他們,恰好是第二種。
究其原因,是他們沒能擁有正確的自我意識。
在孩子1歲的時,自我意識開始萌芽。
此時,他開始明白,自己和父母是獨立的兩個個體。
他渴望著獨立、探索自己、了解自我。
然而,光靠自己是不夠的,他還需要父母正確反饋,這樣他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否妥當,此時他的自我意識也會向著父母希望的方向發展。
比如,當一個小孩子嘗試著給自己穿衣服、襪子時,雖然他穿得亂七八糟,左右腳都套反了。
但他父母還是鼓勵:寶寶都會自己穿衣服啦,真棒!但寶寶還是需要整理一下哦~
在這時候,孩子才會知道:原來自己穿衣服,就是很棒的小孩啦,能把衣服整理好,那就是最好啦。
在來自父母鼓勵和指導下,孩子明白了,自己能做什麼,怎麼做。
此時他的自我意識逐漸完善,邊界感得以建立。
然而,並不是所有父母,都能正確反饋。
《自我邊界》提出,錯誤溺愛的父母,往往會培養出自我意識不正確的自戀者:
他們盲目自信、認為自己十分厲害,別人生來就該為他們服務。
莉莉發現,自己的相親對象就是被溺愛長大的。
因為父母老來得子,所以對唯一的兒子萬分珍惜。
不管做錯了什麼,父母永遠覺得他是對的;
任何事,父母都要為他一手操辦,生怕有什麼閃失。
他從未想過,自己可以做什麼、怎麼做。
甚至,明知自己可以做,他也不會去做。
自戀者認為,父母的存在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
而為他們提供自戀滿足的父母,會被自戀者認為是自己的一部分,父母活著就是為了達到這種期待。
這進一步催生了他的自戀,導致他認為父母和自己不存在任何界限。
《陪孩子終身成長》提到:
“一個人和父母的關係就是他和整個世界關係的投射。”
因此,他也認為伴侶和自己沒有界限:
“你也是我的一部分,所以你得對我負責。”
如果伴侶同意,他們就可以名正言順將孝順寄託給對方,繼續享受被照顧。
如果不同意,他們會試圖以情、以理說服對方:
“我也想做,但我做不好。”
“我們不是一家人嗎?”
可以說,每一個孝順外包的孩子,背後都站著阻撓他們真正孝順的父母。
03 如何保護關係中的邊界?
因為家庭原因,他們很難被改變。
即使改變,也需要一定的時間。
因此我想提幾個方法,在等待改變時,保護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失。
A.建構、鞏固自己的界限感。
我在看故事的時候,還看到了一個視頻。
一個高中生模樣的男孩,質問媽媽:
“你為什麼不把生病的奶奶接過來?”
媽媽解釋,工作忙,你又要高考,我照顧不過來。
來源:網絡
但孩子卻說:
“不管什麼原因,我們要尊老愛幼,你不知道嗎?”
媽媽最後說,被孩子這麼一質問,她都有點不自信了:
是不是自己有點太不孝順了?還不如一個孩子?
很多面臨孝順外包的人,他們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情不對勁,但他們又不知道原因出在哪裡。
照顧雙方的老人本身就很累了,可不管的話,伴侶又要指責他們。
這就是關係中邊界感被嚴重侵蝕的後果。
因此,我們需要建構並且鞏固自己的界限感。
認識到,行為的後果由誰承擔,就是誰的課題。
孝順父母,本就應由做兒女的來負主要責任。
而其他人的孝順,都只是情分。
B.列出孝順清單,向伴侶明確底線。
你可以嘗試列出一份孝順父母的清單,幫助你建立拒絕的底氣。
1.你能對對方父母的孝敬程度:每週願意付出多少時間?為他們做什麼事?為他們花費多少錢?
2.你曾經為孝順對方父母時,發生的那些事感到生氣?
3.你希望另一半不能要求你做的事情是什麼?
將清單拿在手裡,對任何超過清單界限的行為和要求說“no”。
有時候伴侶可能會不支持你,他們妄圖破壞你的界限,阻礙你拒絕。
但要記住,真正關心你、愛你的人,他一定會尊重你的底線和決定。
C.以小事見人品
a.當自己和對方父母發生爭吵時,另一半的態度究竟如何?
來源:網絡
如果對方一味護著自己媽,我只能建議你,快跑!
b.警惕伴侶的孝順需求
要求對方有孝心很正常,誰都不希望對方是個品行極差的人。
但這並不意味著,孝心就一定要對對方父母全部付出,而忽略自己的父母。
因此,在聊天時,可以將第2條的孝順清單表述給對方,看看對方可接受的程度如何?
寫在最後:
孝順應是發自內心的體會到父母的不易。
但嘴上說著孝順,實際卻向伴侶施壓。
這不是真的孝順,而是一種殘忍的剝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