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關係,做到這2個字就夠了

高質量關係,做到這2個字就夠了
value101 2023-03-21 檢舉

 

最近,我的來訪Q很苦惱。

他說,有一次出門兒,妻子突然有些冷淡,也不說話。Q問了才知道,是因為她覺得Q剛剛態度有些不耐煩,讓她很沒面子。

Q馬上解釋,自己當時有別的煩心事,比較煩躁敏感,並不是針對她。接著道歉說,以後我努力,不在你面前這樣。

但妻子還是沒消氣,Q左哄右哄,很無奈,能說的都說了,你怎麼還不高興啊?妻子說:你明明就是對我不耐煩!我真的很生氣。

Q對我說,真不知道她怎麼想的,我又不是沖她!她不應該生氣了啊。

關係中,經常有這種情況:一方明明道了歉,也改變了行為。但另一方不僅沒消氣,還越來越憤怒。

這中間,到底是怎麼了?

 

01 承認感受不是同意立場

我問Q,你有沒有想過,她的生氣也許是對的?

他著急辯解:怎麼可能呢?我說了我不是沖她,不是沖她,你怎麼也誤會我呢?

我說,好像如果她生氣是對的,就意味著,你的態度確實是不耐煩了對嗎?這樣的話,好像就是你做錯了?

Q說:是啊,關鍵我是真的沒有不耐煩啊老師,我總不能白認罪吧。

在Q看來,接受並承認對方的感受,就意味著對方是對的,而自己是錯的。

於是,Q迫切“自證清白”,試圖解決問題。

但在關係中,有時候對錯是次要的,彼此的感受才是關鍵。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共情。

共情的第一步,就是承認對方的感受。

而Q陷入了一個誤區,那就是:

如果我承認了你的感受是對的,就意味著我認同了你。

 

這樣的誤會在關係中,很常見,比如:

妻子抱怨婆婆,老公會擔心:我共情你,會不會讓你覺得我也那麼看我媽?

 

妻子生丈夫的氣,老公會擔心:我共情你,會不會讓你覺得就是我的錯?

 

妻子說累,不想上班,不想生娃,老公會擔心:我共情你,會不會意味著我也認同你?

帶著這樣的擔憂,哪怕想共情,也共情不起來。

事實上,共情,絕不等於認同。

來訪者想要自殺,諮詢師可以共情對方:“是啊,聽起來是很糟糕,是很痛苦啊”。

這不代表,諮詢師認可了來訪者想要自殺的想法。

韓國心理作家鄭惠信指出:生理生命需要持續的氧氣,而心理生命也需要持續心理的氧氣,那就是他人的一句“你是對的”。

 

 

這個“你是對的”,不意味著承認對方的判斷是對的,更不意味著你也覺得那個就是事實。

而是,對方的感受是對的。

對方的生氣是對的,害怕是合理的,沮喪是必然的……

你可能不理解,對方為什麼是對的。

怎麼理解呢?

妻子向丈夫抱怨,說剛才飯桌上,公公暗諷她。

丈夫可以去詢問:

你覺得爸針對你,能跟我說說你是怎麼想的嗎?

 

也許對方會說:

你爸說不上班就是懶,還覺得家庭主婦帶娃不行,我不就是不上班的家庭主婦嘛。處處在質疑我……

當對方清晰地說出自己的理由時,你會發現:

也許那個結論你不認同,但對方的心理過程,卻是你可以理解的。

你會開始相信:在他的角度,他的感受確實是對的。

 

當然,明白這一點還不夠。你會發現,有時你怎麼也無法共情對方,這是為什麼呢?

 

02 為什麼,共情對方很難?

原因往往有以下兩點:

第一、當自己也有情緒的時候

很多來訪者都會問,老師我要怎麼共情對方,這時,我會先去理解他,問問TA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試圖告訴他,對方的感受可能是什麼。

很多時候的伴侶吵架就是這樣,比如:丈夫某些事沒做好,妻子覺得丈夫不在乎自己,內心委屈,沒有安全感,會去指責和抱怨丈夫。

丈夫很委屈,也很害怕妻子對他不滿意,就會拼命辯解,爭論。而妻子也不願意去理解丈夫。

 

兩個人都躲在自己的受傷裡,看不到對方的受傷,自然也無法共情和理解對方。

第二、共情你讓我很痛苦的時候

來訪者Q說,妻子經常和她抱怨婆婆,他很想共情妻子,但就是做不到。

Q說,每次妻子抱怨婆婆的時候,他就很崩潰。Q很清楚媽媽不是個好婆婆,也不是個好媽媽。

跟媽媽相處的難受,他太知道了,這是他一直壓抑,不想承認的部分。

當妻子抱怨時,讓他重新回憶起小時候跟媽媽在一起的糟糕感覺,共情妻子,就是讓他去感受痛苦,還意味著對媽媽的背叛。

Q做不到,他只想為媽媽辯解,堵住老婆的嘴,終止共情。

那麼,遇到以上兩種情況,應該怎麼辦呢?

 

03 伴侶之間,如何共情?

以下的練習,可以幫助你在關係中更好地共情。

第一,先共情自己

當你情緒來襲的時候,很難放下自己的角度、情緒,去安撫別人。那怎麼共情自己呢?

第一步就是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感受。

問一問自己:

“當時的我,是什麼感受?”

 

“為什麼會產生那樣的感受?”

就是先看到自己的情緒,理解自己怎麼了。覺察一下,我現在是什麼情緒,為什麼我是這樣的情緒。

同時告訴自己,哪怕我沒有被理解,沒有被共情,我的感受也是對的。

最後,你還可以安慰自己:TA現在沒有共情我,是因為TA還在自己的情緒裡。等TA平靜下來,一定能夠看到我、理解我。

這些話,一方面可以幫助你先自我接納,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你對對方的情緒,讓自己平靜下來。

第二,放下自己去傾聽

共情最關鍵的一點是,最初的傾聽。在自我共情后,你可以嘗試暫時放下自己的情緒、想法、判斷,不帶任何預設地傾聽對方。

比如,你盡可能注視對方,不發表任何意見,同時用點頭,或者“嗯嗯”“請繼續”等鼓勵對方充分錶達。

這種傾聽,本身就是一種共情,或者說,是先提供了共情的環境和態度。

 

第三,具體的詢問

大多數人不太會表達。比如剛剛提到的妻子,用指責的方式表達自己需要被關愛。所以,你很難一下子理解。

對方到底為什麼這麼說,或者到底在生氣什麼。

當你聽完有哪些不理解的,你都可以直接詢問:

具體發生了什麼事情呢?——這可以幫助你了解事情的具體細節,更好地理解整個過程。

你是怎麼想的?——這可以幫助你了解對方的思考和認知過程

你說難過,具體是怎樣的難過?——這可以幫助對方細化TA的感受,幫你體驗對方感受的程度和場景。

 

第四,試圖說出對方的情緒

有時候,當對方沒有直接說情緒的時候,需要你來嘗試著評估或者猜測出對方的情緒。比如,你可以試探著說:

看起來你很委屈。

 

這件事兒是不是讓你挺受挫的?

 

這一定很讓人焦慮。

那你現在是很擔心嗎?或者說有些害怕了?

用試探的,猜測的語氣,嘗試說出對方的情緒,這往往可以引導對方表達更多。

即便猜錯了也沒關係,你的試探可以讓對方感覺到,你已經在很努力地理解TA了。

你可以再問對方,TA的感受是怎樣的。讓對方自己試著表達出來。

 

第五,你是對的——肯定對方的感受

這是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肯定對方的感受。比如你可以說:

哦,原來是這樣,怪不得你這么生氣。

難怪你會有這種感覺,這一定不好受。

如果是我,我相信我一定跟你一樣的感覺。

 

當對方體驗到,TA在你這兒是對的的時候,TA的情緒就被看見和承接了。這就達成了理解和接納。

在生活中,你可以有意識地跟伴侶多一些共情練習。

這是一個不斷磨合的過程,在練習中,你們可以更加理解對方的語言,更有利於今後的彼此共情。

真正好的關係,需要彼此共情。

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深深的看見彼此。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

或許你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