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莊子的《逍遙遊》,你就明白了何為人生最高的境界

讀懂莊子的《逍遙遊》,你就明白了何為人生最高的境界
value101 2023-03-15 檢舉

 

今天為大家解讀的是影響了無數哲人大家的國學經典《逍遙遊》

 

讀完後你會明白,人生不過大鬧一場,逍遙而活。

 

當你感到焦慮時,怎麼辦?

 

因為各種壓力感到身心交瘁,又如何緩解?

 

作家馮唐給出的建議是:讀書,讀《莊子》。

 

然後就會明白:宇宙浩瀚,人間滄桑,我們放不下的種種其實一點都不重要。

 

他自嘲說,自己之所以沒有在汲汲營營的歲月裡變成精神病患者,要歸功於《莊子》。

 

這本書,是道家文化的經典,它的首篇《逍遙遊》更是經典中的經典。

 

莊周先生用簡潔優美的文字,講述了幾個小故事,引發出對人生境界的思索。

 

文章很短,故事很簡單,卻蘊含天地間最大的智慧。

 

 

關於認知

 

原文: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長壽。說的是眼界與局限。

 

人生如旅,你來我往,每個人有自己要去的方向。

 

作家史鐵生有句話說得鼓舞人心:“且視他人之疑目如盞盞鬼火,大膽地去走你的夜路。”

 

和見識短的人爭辯,純屬耗費精力;與層次低的人說理,就像對牛彈琴。

 

關於這一點,莊子二千多年前早就用講故事的方式說過。

 

在北海,有一條大魚,在起風的日子裡變成大鵬鳥,因為它要藉著這陣大風飛到南方去。這一過程自然歷盡艱辛。

 

蟬、斑鳩、麻雀這些小東西對大鵬鳥的舉動不能理解,也很不以為然,譏笑鵬多此一舉。它們覺得,一輩子生活在草莽樹叢就很好啊。

 

對於外界的各種不解、質疑、譏笑,鵬沒有多發一言,而是堅定自己最初的信念,乘風而行,一往無前。

 

人類社會,同樣如此。

 

有些人慣用小聰明;有些人擁有大智慧。

 

有些人像故事裡的斑鳩麻雀那樣鼠目寸光,為眼前一畝三分地沾沾自喜;

 

有些人和鵬一樣志存高遠,願意為遠大志向砥礪前行。

 

認知決定層次,眼界決定境界。

 

道不同不相為謀,志不同不能為友。

 

《莊子· 秋水》中有三句話,生動地詮釋了這一點: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

 

夏蟲不可以語於冰,

 

曲士不可以語於道。

 

和井底的青蛙談論大海,和夏天的蟲子談論冰雪,和見識淺薄的人談論天地大道,這些,都沒有必要。

 

每個人都有認知局限,卻不是每個人都能意識到自己的局限;

 

有些人偏偏喜歡用自己的標準衡量他人,這才是最深的局限,也是最大的悲哀。

 

突破認知局限,才能具有高見。擴大眼界,才能站在山頂,一覽眾山小。

 

人生苦短,勞生有限,常與同好爭高下,不與傻瓜論短長。

 

不解釋,不爭辯,走自己的路,做真實的自己就好。

 

 

關於榮辱

 

原文: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

 

芸芸眾生,能力強弱,智慧有大小。

 

有人能勝任一官之職,有人能庇護一鄉之民,有人能投合一國之君的心意。

 

這些人,看待自己都像上面提到的鳥雀,自視甚高。

 

有一個宋榮子的人,不同於常人,莊子認為他很有智慧。

 

他不在意外界對自己的看法,對世間的榮辱毀譽具有清醒認知。

 

就算全世界的人讚美他,他也不會因此變得特別奮勉,同樣的,就算全世界都非議他,他也並不因此而感到沮喪。

 

他對自己和世界看得非常清楚,所以超然物外,不在乎虛名俗利。

 

那段特殊時期,作家季羨林蹲過牛棚,做過守門人,當過門房。

 

風雨飄搖中,他沒有放棄自己的信仰,偷偷翻譯《羅摩衍那》。

 

為了不被發現,他提前把原文抄在紙條上,等到身旁沒人時,拿出紙條,躲在傳達室的角落逐字逐句地翻譯。

 

風雨過後,他寫了一本回憶錄《牛棚雜記》,用幽默的筆觸講述自己的悲慘遭遇,用平常心觀照世間善惡美醜。

 

對於“國寶”、“國學大師”、“學術泰斗”這樣的榮耀,很多人求之不得,季先生卻發文昭告天下,辭謝三頂桂冠。

 

守良知,做實事,棄虛名,他說自己只是一個平平常常的好人。

 

季羨林磨難中不失操守的一生,正如2006年感動中國給他的頒獎詞: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

 

《小窗幽記》中寫道:“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

 

面對風雨,無懼無憂,吟嘯且徐行。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