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讀懂毛姆《刀鋒》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未讀懂毛姆《刀鋒》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value101 2023-03-15 檢舉

 

英國劇作家毛姆,被譽為20世紀“最會講故事的人”。

他閱歷豐富,著作等身,觀察敏銳,筆鋒犀利。

他當過醫生,做過間諜,上過戰場,環游過世界,創造了數百部佳作。

當精彩的過往飄然遠去,晚年的毛姆時常陷入回憶。

他反复咂摸生命的況味,寫作的衝動像一股股巨浪,在腦海裡衝撞。

70歲這年,他終於忍不住再次拿起筆,將畢生的深刻頓悟,凝聚成了心血之作——《刀鋒》。

他說:這本書最重要的,就是可以讓我一吐為快!

小說裡,上流社會的紙醉金迷,底層人民的苟且偷生,三教九流的墮落沉淪,讓人讀來欲罷不能。

更震撼心靈的,是芸芸眾生,在各自命運中的求索。

有人目睹死亡後,思考靈魂的秘密;有人經歷慘劇後,探索活著的意義,還有人甘願去歷險,只為尋找精神中的寶藏……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

如果你也有此疑慮,毛姆的《刀鋒》,或許可以給你答案。

1

勇氣:

神明都無法剝奪的財富

在《刀鋒》一書中,毛姆“親自登場”,甘願當線索人物,只為講述朋友拉里的傳奇人生。

拉里的故事,始於一場慘烈的意外。

1914年,拉里應徵入伍,成為法國空軍的一名飛行員。

在部隊,他最好的朋友,是個叫帕特西的愛爾蘭人。

帕特西小小的個子,頂著一張有趣的臉,從不知道“害怕”為何物。

每次從戰場上脫險歸來,別人都嚇尿褲子,帕特西反而興奮得像個孩子,哼著小曲,說著笑話。

1918年的一天,拉里和帕特西,分別駕駛戰鬥機執行偵察任務。

誰曾想,剛起飛,他們就與敵機激烈交火。

敵機像閃電一樣撲過來,眼看就要撞毀拉里,帕特西猛一個掉頭,沖向了敵人。

結果拉里活了下來,帕特西當場死去。

拉里悲痛欲絕,幾近崩潰,但一想到朋友為了救他是那麼勇敢,他只能擦乾眼淚,逼自己振作。

在之後的人生中,無論面對凶狠的敵人,遭逢巨大的意外,還是被病痛折磨,拉里總能像個英勇的戰士,擊碎恐懼,直面痛苦。

帕特西沒有死去,他幻化成了拉里的勇氣,讓拉里也成長為無所畏懼的人。

羅翔老師說:“勇敢,是最高級的詞彙,是人類最珍貴的美德。”

當我們置身險境,勇氣是我們只要想,就能抓住的救命繩索。

勇敢,是神明都無法剝奪的財富,是人生這場冒險中,我們手中最大的底牌。

生活充滿了不確定,或有意外,或遇危險。

但只要鼓起勇氣,激活生命深處的能量,我們就能迎難而上,突出重圍。

 

2

善良:

是造物主預留的火種

小說裡的拉里,身世坎坷,有著極其不幸的童年。

母親難產而死,父親早早過世,他只能去孤兒院過苦日子。

後來,父親的老同學納爾遜醫生實在不忍心,便將拉里收養。

善良的納爾遜,待拉里如親生一般。

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確保拉里衣食無憂;自己不捨得花錢,也堅持供拉里讀書。

被愛滋養著長大,拉里也長出一顆善良的心。

見朋友落難,他慷慨解囊,哪怕自己吃不上飯,也要幫人到底;

見長輩孤單,他再忙也會抽出時間,回家陪伴,悉心照顧;

不管是對擦肩而過的陌生人,還是流落風塵的失足女,拉里總會施以援手,不計得失地付出。

誠然,納爾遜和拉里都沒有顯赫的地位,卻一直深受眾人的尊敬。

因為,善良,才是他們取之不竭的寶藏。

人的愛心,像一簇可以隱藏但絕對不會熄滅的火焰。

它可以驅散厄運的陰霾,燒盡世間的險惡。

無論命運如何顛簸,境遇如何落魄,善良的人永遠不會被拋棄、被遺忘。

善良,是造物主預留在人間的火種,此火不滅,人生永無絕境。

多行良善之舉,才能築牢生命的根基。

 

3

責任:

墊高生命的階梯

《刀鋒》裡,最讓人意難平的,莫過於拉里與伊莎貝爾的“錯過”。

他們本是青梅竹馬的一對璧人,誰曾想兩人分歧越來越大。

拉里崇尚自由,視金錢如糞土,渴望自由,不受約束。

而伊莎貝爾卻非常現實,她認定一個人的價值,是賺錢養家。

誰也沒有錯,卻都說服不了對方,“和平分手”成了必然結果。

解除婚約後,拉里開始流浪,而伊莎貝爾則嫁給了富二代格雷。

1929年,紐約證券市場突然崩盤。

靠投資起家的格雷,一夜之間傾家蕩產。

但格雷沒有消沉,而是放低姿態,四處謀職。

他從小職員做起,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又承包了一個農場,一有空就去幹活。

有朋友好奇:他是怎麼戒掉富家子弟習氣的?

格雷笑笑說:一想到要對伊莎貝爾負責,我就有滿滿的干勁。

小說最後,伊莎貝爾終究沒有過上貴婦人的生活,但她卻自信地對所有人說:

“我從來沒有後悔選擇了格雷,他是個很棒的丈夫!”

而對於拉里當年的離開,她也明白,那不是對愛的背叛,是另一種負責。

拉里,最終成為伊莎貝爾夫婦的好友,與他們建立起了畢生的友誼。

心理學家維克多·費蘭克說過:“能夠負責”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

堅定地追尋夢想,是對自己負責;

扮演好各種角色,是對家人負責;

做好分內的差事,是對工作負責;

恪守道德,不行違法之事,是對社會的負責。

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恰恰因為擔得起責任,生命才會變得崇高。

 

4

理想:

是一個人最迷人的狀態

拉里,是毛姆筆下,最為典型的“理想主義者”。

自從目睹好朋友帕特西的死亡後,他一心只想探索生命的意義。

為了這個別人眼中荒誕不羈的夢想,他甘願放棄真摯的愛情,拒絕高薪的工作,吃苦受窮,四處漂泊。

比起拉里,小說裡,還有另一個“理想主義者”——艾略特。

艾略特白手起家,靠結交名媛貴婦,一步步融入頂層社交圈,實現了人生逆襲。

他的理想很直接,就是成為人上人,並有足夠的影響力。

每個人的理想不同,但為實現理想的努力,卻是一樣的。

為了遊蕩,拉里也下過礦井,當過勞工;也會去村莊里學農戶種地,去貧民窟幹苦力。

同樣的,為了發跡,艾略特研究人際關係,學習社交禮儀,提升藝術品位,他與各類人打交道,被各種事磨礪。

通往理想的路並不好走,但因為熱愛,他們都創造了專屬的“個人神話”。

艾略特一生富貴,一輩子活得體面從容;拉里內心豐盈,實現了完美的自洽。

人,為什麼要有理想?

因為,唯有理想,能照亮生命之河的流向,是人生向前奔騰的力量。

一個人為理想努力的狀態,是最迷人的。

有理想的人,自成宇宙,燦爛奪目。

 

5

底線:

人生的最後一道屏障

《刀鋒》中,唯一的悲劇人物,是一個叫索菲的女人。

她本有著美滿的家庭,過著衣食無憂的幸福日子。

只可惜好景不長,婚後沒幾年,丈夫和孩子便在一場車禍中喪生。

巨大的悲痛,徹底將她擊潰,索菲開始肆無忌憚地揮霍人生。

她酗酒、吸毒、濫交,花光積蓄之後,又去詐騙,行竊,賣淫。

她一步步墮落,越過道德與法律的底線,墜落地獄的深淵。

她身體迅速枯萎,精神萎靡不振,不定時地發瘋,持續性地抑鬱。

一個冬日早晨,索菲竟不知被誰殺害,拋尸河灘。

可結果呢,警察懶得調查,眾人只說:她是自作自受。

索菲,就這樣結束了她潦草的一生。

小說裡的毛姆,十分心疼索菲,但卻一針見血地指出:

“不幸不是她墮落的理由,本性中缺乏克制的人,才會破罐子破摔。”

克制自我,守住底線,看似是束縛,實則是保護。

不管我們活得多難,有些事是斷然不能做的。

背棄道德,僭越規則,或許是種宣洩,但最終會給自己招致禍患。

底線,是為人格托底的基石,是我們與毀滅之間的最後一道屏障。

一個人對自己最大的善待,不是放縱,而是約束。

 

6

信心:

是活下去的力量源泉

在書裡,還有個女人叫蘇珊,和索菲一樣,也都遭遇過諸多不幸。

但比起索菲的沉淪,她卻憑著對生活的信心,走出了無望的絕境。

蘇珊幼年喪父,17歲這年,少不更事的她被一名畫家誘騙。不僅委身對方,還成了人人唾棄的“裸體模特”。

幾年後,畫家不辭而別。

被拋棄的蘇珊,混跡於三流畫家之間,被男人們當玩物,還曾因流產差點死去。

但不管多難,蘇珊從來沒有喪失生活的熱情,始終堅信自己一定能過上好日子。

當模特的時候,她細心觀察畫家們的筆觸;當交際花時,她就默默積攢人脈。

四十歲這年,蘇珊開始畫畫,認定在未來的某一天,自己也能賣畫賺錢。

起初,眾人都笑她不自量力,但幾年後,蘇珊真的畫出了賣座的作品。

蘇珊,是拉里窮遊法國時,偶然間結識的朋友。

當拉里在窮困中,飽受非議之時,是蘇珊堅定了他的信心。

拉里不止一次感慨:混亂的世界裡,嚮往著美好,是多麼感人的一件事!

東野圭吾在《時生》裡,寫過一句話:

“人一定要努力活下去,因為有美好的未來,在等著你。”

生活中,風平浪靜的日子少,多的是驚濤駭浪,艱難險阻。

當人生的航船觸礁擱淺,我們需要在心中亮起燈塔,相信自己可以穿越風浪。

只要相信,人便不再徬徨迷茫;只要足夠堅定,人就永遠不會被摧毀。

 

7

靈魂:

是人之所以為人的證明

《刀鋒》中,拉里有這樣一段獨白:

“我要走遍世上的每一條路,經歷深沉的悲傷、莫名的憂愁、無盡的喜悅,只求放手一搏,體驗人生,追求靈魂中的星辰。”

縱觀拉里一生,他有過兒時的苦厄,歷經過戰火洗禮,目睹過好友喪生,告別了畢生摯愛,旁觀過富人的紙醉金迷,也見證過厄運對人的摧殘……

愈是深入生活,拉里愈發迷茫,他發瘋一樣想知道生命的真相。

人為什麼會死?肉體腐爛後,靈魂會去哪?到底什麼是命運?這世道為何總是不公?

為了想明白,活通透,他放棄愛情,捨棄富貴,孤獨上路,奔波勞苦。

他走遍歐美各國,又遠赴亞非兩洲,最終在印度,參透了生命真諦。

他見過闊綽的土邦主,為求心安,散盡家財,苦行參悟;

他見過登山者,在喜馬拉雅山上,迎著風雪咬牙前行;

他見過隱居的老人,在深山里風餐露宿,卻面容安詳,怡然自得。

原來,榮華富貴,安逸享樂都不是快樂的源泉。內心富足,精神豐盈,才是幸福的根本。

爭名逐利,取巧鑽營,不過是被慾望奴役;喚醒覺知,滋養靈魂,才是人類應有的追求。

我們總是忙著認識人,急著去賺錢,以為那就是成功與圓滿。

殊不知,盲目追求外界的認可,恰恰是捨本逐末。

人生是遇見自己的過程,唯有先向內行走,才會有心智向外感知。

周國平,提出過一個“人生三次覺醒”的理論。

第一個覺醒,是生命的覺醒,人首先得填飽肚子,有個健康的體魄;

 

第二個覺醒,是自我的覺醒,看清自己的理想,擔負自身的責任,去過想要的日子;

 

第三個覺醒,是靈魂的覺醒,跳脫出世俗人情,喚醒覺知,堅定心念,平和內心。

這三重覺醒,在《刀鋒》中,被毛姆用故事恰如其分地呈現出來。

他用畢生的思索,警醒世人:

生命裡最寶貴的,是敢作為的勇氣,不泯滅的良心,熱烈的理想和堅韌的信心。

是無論怎麼被為難,都不讓步的原則,是不管經歷什麼,都不放手的追尋。

最後,送給大家毛姆的一句話:

“生活遼闊無際,我希望你活得足夠精彩,精神足夠豐富。”

點個贊吧,願我們都能找到生命的意義,在與靈魂的相伴中,活出通達的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

或許你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