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模式,決定你的一生

心智模式,決定你的一生
value101 2023-02-03 檢舉

 

曾有人問職業規劃師古典:“為什麼人和人起點類似,差距卻越來越大?”

 

古典回答說:問題往往出現在最底層——心智模式

 

就像《打開心智》裡講的:

 

一切外部信息的流入,都必須經過心智世界的解讀;同樣,一切我們對外的行為,也都要經由心智世界向外傳播。

 

如果說大腦是思考的硬件,那心智就是思考的軟件。

 

它左右著我們看世界的角度,想問題的深度,乃至人生的廣度。

 

可以說,心智模式,決定你的一生。

 

 

前幾天重溫電視劇《天道》,對其中一個情節深有感觸。

 

商界高手丁元英,為帶領王廟村村民脫貧,部署了精密的商業計劃,並吸納村民葉曉明、馮世傑、劉冰為小股東。

 

可這三人完全看不懂丁元英的佈局,仍按老一套行事。

 

葉曉明固執地拒絕了海外發展計劃,劉冰只知道貪小便宜,馮世傑則一味埋頭苦幹。

 

看著丁元英進軍北京市場,他們幾番阻撓,認為應先在縣城站穩腳跟;

 

得知丁元英要打價格戰,他們更是憤憤不平,覺得壓低價格,豈不白乾一場。

 

結果,扶貧計劃執行到一半,三人就提前退股,走回了老路。

 

丁元英忍不住感慨:

 

有些人就像井底之蛙,你只能帶他們到井口看一眼,但他們仍會跳回井中。

 

 

心理學上有個“單純曝光效應”,指的是:

 

人們寧願在固定的思維里打轉,享受單純的重複性快樂,也不願接納新事物,攫取挑戰的紅利。

 

外部世界正在快速裂變重組,不懂迭代心智模式的人,正在被淘汰:

 

碰上公司裁員,只想著自己會什麼,卻不去學習新技能,轉換賽道;

 

工作遇到麻煩,用前輩教的方法反複試錯,卻不知跳出局限,另闢蹊徑;

 

面對新機遇,還用舊方法應對,結果錯失良機,只能繼續困守現狀。

 

很多時候,並非生活對我們圍追堵截,是我們自己進行了自我設限。

 

一個人一旦心智固化,便會停留在狹窄的逼仄處,無法拓展與生長。

 

被頭腦困住,才是失敗的最大元兇。

 

 

之前看過一個引人深思的新聞:

 

一個選調生,在一個村子工作時,發現了一件怪事兒。

 

當地的糧食產量很低,蔬菜價格昂貴, 但村民們卻不種蔬菜,只知道種地。

 

他在一番調研後,發現這裡很適合種植蔬菜,就興奮地號召村民轉行。

 

沒想到,絕大部分人都十分不屑,僅有兩戶人家願意試一試。

 

結果,在他的帶領下,這兩戶人家年底時收入翻倍,很快就實現了脫貧致富。

 

而其他人,這時候才開始後悔莫及、蠢蠢欲動。

 

發現了沒?思考程度不同,對事情的理解以及應對之策就會產生雲泥之別。

 

善於深度思考,敢於接納新事物,並願意更新自我的人,才能不斷提升心智、指導行動。

 

很多人都只知道曹德旺是鼎鼎大名的“玻璃大王”。

 

鮮為人知的是,他在創業前不過是一個普通的食堂採購員。

 

偶然的機會,聽聞生產水錶玻璃獲利頗豐,他沉下心來研究了一番後,毅然辭職開始創業。

 

幾年後,當大家跟風生產水錶玻璃時,他又先人一步,發現汽車玻璃行業是片空白。

 

於是,他再次轉行生產汽車玻璃。

 

他看得清,隨著經濟發展,家用汽車早晚普及,越早佔領這個領域,成功的概率就越大。

 

白岩松說:

 

一個人的價值和社會地位,跟他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

 

那這種不可替代性到底來自哪裡?恰恰來自獨立的人格和獨特的思維方式。

 

激烈的競爭下,高超的心智模式,遠比埋頭苦幹更重要。

 

只有先想對了,才能做對。

 

 

順豐創始人王衛曾說:

 

一個人成功一次也許是偶然,但若能長期成功,那肯定有其獨到之處,可能從思維到行為都跟別人不太一樣。

 

想要脫穎而出,就要迭代自己的心智模式。

 

知名自媒體人李睿秋,曾提出提升心智的三條原則:

 

1.不一致:擁抱變化,升級思維模式

 

外界的信息,投射到我們身上,總會與固有認知產生衝突。

 

面對這種“不一致”,別急於否定、排斥,而是要學會思考、判斷、為己所用。

 

商業大佬李開復,在卡內基梅隆大學博士畢業後,留校任教。

 

兩年後,當蘋果公司向他拋出橄欖枝,他開始思考“求穩”與“求新”之間的區別。

 

通過觀察商場局勢,了解科技發展,李開復判斷出智能化生活是大勢所趨,他不應該再抱著鐵飯碗過日子。

 

於是,他將心智調成為進取模式,一路開掛,在蘋果、微軟、谷歌等企業取得了不菲的成就。

 

世界每分每秒都在變化,我們要做的不是拒絕與抵抗,而是接納與思考。

 

2.整體化:破除局限,掌握全局視角

 

在一個地方待久了,你的視野就會逐漸變窄,從而讓心智世界失去成長的空間。

 

如何破除這種限制?

 

這就需要你從更高的層次,從整體去看待自己所在的系統。

 

比如,你一直埋頭於某個行業、某個崗位,試著跳出來,從整個商業鏈條去思考切入點;

 

再比如,遇到問題不要孤立地看待,而是把問題放到系統中進行全局思考。

 

管理學上,有個著名的“黃金圈法則”:由Why、How、What三個圈層來思考或決策。

 

一般人遇到問題時,會問:What—How—Why。

 

但如果變換順序,思考Why—How—What,就能從全局上對事情有更深刻的理解。

 

3.多樣化:多維發展,擴寬心智領域

 

媒體人@李尚龍,講過一個大學同學的故事。

 

這位同學在畢業後,和大夥一樣找工作,當社畜,拿最少的薪水,幹最累的活。

 

但不同的是,他攢下積蓄為自己買了一部相機,沒事就研究攝影和修圖。

 

幾年後,這位同學靠攝影拿了個大獎,而獎金正好用來作為創業的啟動資金。

 

而其他人呢,仍在公司最底層打混。

 

單一意味著脆弱,只有提高多樣性,才能反脆弱。

 

學一門技能,培養一項愛好,發展一項副業……

 

多維度發展,才能不斷拓寬自己的心智領域。

 

 

作家彼得·聖吉曾說:

 

心智模式深植於我們心靈之中,決定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

 

生活中,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是對大腦的訓練,都是對心智的構建。

 

有時候不是時代拋棄了你,而是你忘了讓自己的思維匹配得上這個時代。

 

唯有走出認知繭房,才能夠在變化莫測的世界中,穩紮穩打地走下去。

 

學會給自己賦能,才能在不確定的時代中,收穫確定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