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一個人能力上限的,是成長型思維

決定一個人能力上限的,是成長型思維
value101 2023-02-03 檢舉

 

記者:“生完娃以後呢?”

孩子:“讓他繼續放羊。”

 

一個人的思維格局,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高度,也決定了他的人生結局。

就像一個人跳高,如果他只給自己定了1米的高度,那麼他的高度就只能限於1米了。

比如這個被採訪的放羊娃,他的固化的思維模式就是他的人生局限,也許會讓他未來的人生就被圈在那個小山村里了。

而如果換一種思維,人生就可能大不一樣了。

俞敏洪老師就曾講過一個新東方老師的故事:

這名老師剛到新東方時只找到了一份在教室收發耳機的工作。

但是他一邊收發耳機,一邊認真聽每一位老師上課。兩年後他的英語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並且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很多教學技巧。

 

後來有一天他請求俞敏洪給他一次試講的機會,他想當授課的老師。

當時俞老師被嚇了一跳,並不相信他會有這種能力,但還是給了他一個試講的機會。

結果試講之後,俞老師發現這位老師的講課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準。

後來,這位老師成了新東方的名牌老師,最後還成為了新東方一所分校的校長。

是什麼提升了這位老師的人生維度呢?是他的成長型的思維。

成長型的思維促進了他的成長,也使他的人生視野變得更加遼闊。

人生就像滾雪球一樣,只有不斷地轉變自己的固有思維,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人生跑道,然後把人生的雪球,越滾越大,越滾越飽滿,從而收穫無限的可能。

 

有專家認為:思維模式並非天生,而是後天培養的結果。

一個人如果想要突破自己的局限,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就要培養自己的成長型思維。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成為成長型思維的人呢?

首先在思想上,要學會推倒思維里的牆。

固定型思維的人之所以被自己所限,是因為有一面“思維里的牆“把自己禁錮住了。

這面牆便是一些固有的認知。

 

比如鄰居家的孩子小偉,總被大人誇,說他聰明。

這無形中就在孩子的腦中形成了固定型的思維。

結果孩子在學業上一遇到難題解不出來的時候,就很氣急敗壞,說自己腦子可能生病了,卻從來不從自己的學習態度和努力程度上找原因。

一個“聰明”的標籤,就成了限制小偉進步的一堵“牆”。

如果不推倒這面“牆”,那麼小偉可能永遠都不懂努力的意義所在。

其次在行為上,要學會勇於嘗試,少說:“我不行”,多說:“我試一試”。

 

比如:

我們遇到困難時,總愛把“我不行”“我不會”“我做不到”“我很笨“等語句掛在嘴邊,用這種固定型的思維限制了自己。

但如果我們換成下面的說法呢:

把:“這個事我從來都沒做過,我不行。”換成:“這個事我是沒做過,不過,我可以試試。”

把“我從小到大都不會。”換成:“這個我現在還不會,但我可以學。”

把“我很笨,一定不能勝任這工作。”換成:“我對這個工作流程還不太熟悉,但我會盡力去做好它。”

多一份嘗試的勇氣和改變的決心,就多了一份成長蛻變的可能。

歸根結底,我們最應該相信的就是我們自己。

 

粥左羅說:人生所有美好的結果,都是靠你刻意行動得來的。

而思維決定了我們行為,很多時候我們優不優秀,是否有快速成長的能力,都是由我們的思維決定的。

決定我們能力上限的,永遠是成長型的思維。

只有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才能在人生不斷的各種挑戰中拓展自己的才能,發掘出自己的潛在力量,並最終收穫無憾的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