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最大的鐵飯碗:可遷移能力

一個人最大的鐵飯碗:可遷移能力
value101 2023-01-31 檢舉

 

不知不覺,充滿魔幻的2022年已經過去了,2023年開始了它的新征程。

 

在這新舊交替之際,心中那個“辭職”的小火苗,時不時會竄出來,撩撥的人躍躍欲試,蠢蠢欲動。

 

腦海邊也早已響起了勝利的號角和辭職以後的各種酸爽:

 

“終於不用天天看領導的那張豬肝臉了!”

“終於可以擺脫那些豬隊友了!”

“那些甲方大爺誰愛伺候誰去!”

 

《深夜食堂》作者安倍夜郎曾說:

 

“一定要好好辭職,辭職從來不是對當下的逃避,而是對未來的選擇。”

 

多少人未看清自己的實力,衝動離職,最後卻被現實狠狠打臉。

 

沒有一勞永逸地工作,只有不斷精進的能力。

 

職場人最大的清醒是,永遠自我增值,提前蓄勢,當機會來臨時,才能完胜即中。

 

最大的陷阱,是固守本職工作

 

生物學家曾做過一個關於“跳蚤效應”實驗:


在實驗裡,生物學家將彈跳力極強的跳蚤,放進了一米高的罐子裡,蓋上蓋子。


一段時間後,生物學家再把蓋子拿掉,卻發現跳蚤再也跳不到一米以上的高度了。

 

身處職場的我們也一樣,常年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中打轉,“舒適區”待久了,一旦外部環境突變,就會束手無策。

 

最近,朋友老張深夜發了條朋友圈:“中年失業,家庭危機,不知道路在何方……”

 

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那種無助煎熬,打電話問他,才得知他被公司裁員了,現在失業在家。

 

朋友是妥妥的學霸一枚,大學讀的985院校,專業是炙手可熱的計算機。

 

畢業後通過校招進了一家大廠,收入穩定,工作也不辛苦,只負責一個版塊的代碼測試。

 

他也享受這種輕鬆安逸,每天干完自己的工作,就開始心安理得地摸魚。

 

偶爾有同事讓他幫忙做點事情,他也以非本職工作為由,直接拒絕。

 

周圍的朋友都在利用業餘時間,學一門新技術或尋一份副業,他卻不以為然。

 

直到上個月,因為疫情影響,公司經營狀況惡化,決定降本裁員,他的名字就在裁員名單。


這段時間,他面試了不少公司,結果要么嫌他年紀大,要么嫌他能力不夠,為數不多願意錄取他的公司開出的薪資則大不如前。

 

在混日子中浪費的時間,最終都會變成生活的深淵。

 

前央視主持人張泉靈曾說過一句扎心的話:“時代拋棄你的時候,從來不打一個招呼。”

 

那個唐山過橋收費站大姐,在崗位上一待就是36年,除此之外,別無所長,最後落得中年失業;

 

那個50歲的清華大學副教授,十年來只會上課教學,沒有發表過任何科研成果,最終被無情辭退。

 

為了貪圖穩定,固守工作的一畝三分地,讓自己錯失成長良機,永遠是最大的陷阱。

 

可以不跳槽,但要有隨時離開的底氣

 

非常認同一句話:你可以不離職,但你必須具備隨時離開的能力。

 

只有夯實能力,讓自己翅膀夠硬,才能將人生的選擇權牢牢拽在自己手裡。

 

許多人認識馬東,是由於勁爆節目《奇葩說》,卻很少有人記得,馬東曾經是央視的主持人。

 

但在央視之前,馬東曾在湖南電視台主持過訪談類節目《有話好說》,講述普通人不平凡的故事。

 

由於幽默詼諧的主持風格,加上節目本身的深度,很快就收穫了各方好評。

 

也因此,讓馬東憑藉過硬的實力加入了央視,成為《挑戰主持人》的製片人兼主持人。

 

在央視,馬東再一次發揮了自己博學多才,涉獵廣泛的優勢,被選為2011年央視春晚語言類節目導演。

 

但在2012年,馬東卻扔掉了大家夢寐以求的“鐵飯碗”,選擇辭職,加盟愛奇藝,擔任首席內容官一職。

 

一年後,《奇葩說》橫空出世,開啟了中國網綜節目的元年。

 

這檔節目裡,眾嘉賓唇槍舌劍,金句頻出,至今豆瓣評分仍高達9分。

 

後來,馬東又陸續創作了《奇葩大會》《飯局的誘惑》等廣受關注的網綜節目。

 

2017年9月,“微博電視影響力盛典”在上海舉行,馬東獲得影響力人物獎。

 

從湖南電視台到央視、愛奇藝,從訪談類節目橫跨語言類、網綜類節目,馬東都能游刃有餘,表現卓越。

 

這些成績離不開馬東對自身的悉心打磨,也因此,他不僅有隨時離開的勇氣,還能在各個領域隨時遷移、切換自如。

 

作家李筱懿曾說,只有實力足夠強勁的剽悍傢伙,才能夠看到生活的好臉色。

 

當你自身足夠強大,才有資格選擇工作和平台。

 

一個人最大的本領是,既能在眼前的崗位上發光發熱,又有隨時華麗轉身的底氣。

 

 

一個人最大的鐵飯碗:可遷移能力

 

《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一書中說到,人的能力分為三個層次:知識、技能和才幹:

 

知識是最沒有遷移能力的,你讀到醫科博士,也照樣不會做麻婆豆腐;


技能通常由70%的通用技能和30%的專業技能組成,遷移性要好一些;


而到了才幹層面,職業之間的界限就完全被打破了。

 

那些在各個領域做得風生水起的人,無疑是掌握了各行業通用技能,並懂得充分運用的人生贏家。

 

想要打造可遷移能力,讓自己擁有“鐵飯碗”,不妨試試以下三點:

 

一、戒掉“打工思維”

 

知乎上有個提問引發網友熱議:職場上人和人的區別在哪裡?

 

其中有一個回答,直戳人心:“有的人為老闆打工,有的人為自己打工。”

 

那些為老闆打工的人,拿多少工資就乾多少事情,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而那些為自己打工的人,工作之餘主動研究公司業務,積累管理經驗,為自己賦能。

 


360的創始人周鴻禕曾說:

 

“不論在方正還是在雅虎,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是在給他們打工。


可能我真的是一個很有自信的人,我一直覺得是在為自己幹,只不過客觀上給公司創造了價值。”

 

我們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簡歷打工。

 

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業,我們收穫的不僅僅是薪水,還有自己的成長和蛻變。

 

二、培養複合型能力

 

作家粥左羅曾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要謹慎不要被大公司毀掉。

 

大廠分工精細,你每天的工作往往只是重複某個環節或步驟,做得再好,也只是一顆專業的螺絲釘。

 

只有涉獵廣泛,掌握業務、財務、管理、市場等多方面的知識和經驗,才能擁有綜合性能力。

 

一個複合型人才,不會懼怕公司破產,行業下行,因為他有足夠的實力,隨時進入下一家公司或其他領域。

 

俗話說得好:技多不壓身。

 

當你肩負多項技能,就擁有更多機會和選擇,才更有底氣抵禦未知風險和變數。

 

三、打造長板,彌補短板


聽說過一句有哲理的話:你把桶傾斜,會發現能裝多少水,決定於你的長板,也就是你最擅長的技能。

 

但,如果你把桶豎起來,會發現能裝多少水,取決於你的短板,也就是你欠缺的能力。

 

職場中,找到自己的長板,將其發展為核心競爭力固然重要。

 

但當危機來臨,變化頻生,能否快速生存和適應下來,往往決定於一個人的缺點和短板。

 

在更新迭代的時代,長板決定你能爬多高,而短板卻決定你能否活下來。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不斷精進自己,取長補短,提升自己的遷移能力。

 

人力資源總監程功說過一段發人深思的話:


“牛人越來越不需要企業,但企業越來越需要牛人。

 

決定你的生活水平或者經濟來源的從來不是穩定的工作,而是你的能力能夠被不同平台所需要。”

 

要想不被生活淘汰出局,就要勇於打破舒適區,擴大自身邊界,提高個人競爭力。

 

真正的安全感,不在於外界,一個人最大的鐵飯碗,就是他的遷移能力。

 

願你不斷更新迭代,穩紮穩打,不懼時代變遷,不畏疾風驟雨,與不確定性共舞。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